这是「体制内超车指南」的第 008 篇文章🚗· 本期超车路线:「沟通表达」
体制内的工作,真正考验人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背后盘根错节的人与关系。
朋友们好,我是七姐。
最近接触了一桩有点特别的事儿,让我对“沟通”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像急难险重任务那样惊心动魄,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那种困境:一件事,程序上完全合规,却实实在在地伤了老百姓的心。
更微妙的是,问题的源头,似乎还牵涉到其他部门早些年的工作。
这种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是硬着头皮自己扛,还是直接把问题“退回”?这其间的分寸拿捏,考验的或许不是原则,而是智慧。
今天,就想和你像朋友一样,聊聊这次经历。我不打算复述案情的细枝末节,而是想分享我在其中梳理出的一套沟通心法。它帮我化解了可能的部门尴尬,最终促成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局面。
希望这份心得,也能为你点亮一丝灵感。
困境:当“历史合规”遇上“现实矛盾”事情的大致轮廓,是一场典型的“邻避效应”。
有居民反映,生活受到了附近商业设施的一些影响,困扰是真实且具体的。但一经调查,发现产生影响的这套设施,当年是“持证上岗”的——它符合当时的政策要求,相关方也投入了不小的成本。
你看,难题来了:居民的权益需要维护,但之前的建设行为也并非违规操作。
这时,最本能也最危险的反应,就是带着“找责任方”的心态去沟通。如果我对合作的兄弟部门说:“这儿有个问题,可能和当初的审批有关”,哪怕语气再委婉,都像是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瞬间会激起对方的防御心理。
我的工作,不是去评判历史,而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我决定换一种思路:不做问题的“裁判员”,而做解题的“催化剂”。
心法:三句“翻译”,化解沟通的阻抗我所学的传播学告诉我,沟通的成效,八成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这次沟通。我把这次协调,定义成一次“共同寻求最优解”的探索。于是,有了下面这三句精心“翻译”的话术。
第一句:对付出成本的相关方——用“共情”锚定共同立场平常的说法:“这个情况需要整改,会涉及一些调整。”我们的说法:“我们非常理解,各位之前为了达到要求,已经投入了很多心力与成本,这份配合的初衷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现在遇到的新情况,是我们当时都未能充分预见到的,今天我们坐在一起,不是来追究对错,而是作为伙伴,一起来面对这个新课题。”心法解读:第一时间理解并肯定对方的过去,这是建立信任的基石。先把对方从“被审查者”的心理位置,请到“同行者”的座位上。当一个人感到被理解时,他才会愿意倾听。第二句:对需要协作的兄弟部门——用“尊重”赋予专家角色平常的说法:“领导让咱们一起处理一下这个投诉。”我们的说法:“X老师,这个问题专业性非常强,里面涉及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您才是真正的专家。特别需要您专业的眼光来帮我们把把关,我们一起研究,才能拿出一个最经得起推敲的方案,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心法解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专业被需要、被尊重。“请教者”的姿态,远比“问责者”的姿态更能打开局面。真诚地给对方戴上“专家”这顶高帽,实际上是邀请他一起成为解决方案的“所有者”,而非历史的“解释者”。第三句:对协调桌上的所有人——用“愿景”描绘共同目标平常的说法:“今天咱们必须讨论出个办法。”我们的说法:“今天邀请大家来,核心目标只有一个:我们如何能群策群力,为这个难题找到一个最能照顾各方关切、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最优解’? 如果我们能携手把这件事处理好,其本身的价值,就远不止于解决一个投诉,更是为我们未来处理类似问题,探索一个温暖的范本。”心法解读:为会议设定一个高于“分摊责任”的、更有意义的共同目标。它将所有人的注意力从“往后看”的争执,牵引到“向前看”的创造上。当大家为同一个愿景努力时,协作的阻力就会小很多。收获:于无声处,修炼内功最终,这件事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但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并非结果本身,而是这个过程给我的启示。
在体制内,我们常常谈论“执行力”。但高效的执行,绝非简单的令行禁止。它更深层的支撑,是那种能洞察人心、化解阻抗、促成合作的软性沟通力。
这种能力,它不显山不露水,却能在关键时刻,四两拨千斤。它让我们在面对那些“合规但不合情”的复杂情境时,能多一点从容,多一份智慧,从而真正地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所谓“超车”,或许并非追求速度上的超越,而是在这些看似微小的处事心法上,修炼更通透、更圆融的内功。
希望这次分享,对你有用。如果你也遇到过类似的沟通困境,或有更好的心得,非常期待在评论区与你交流。
觉得七姐这套"沟通表达"有用?点赞、收藏、转发,就是给七姐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