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窗外的风裹着寒气掠过窗棂,节日的脚步总与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相连。羊肉于中国人的节日而言,从不是简单的食材,而是藏在烟火里的仪式感 —— 冬至的暖锅咕嘟着团圆的期待,新年的红焖浸透着岁月的温情,每一口都裹着家人围坐的暖意,把平凡日子里的幸福熬得愈发醇厚。
冬至的仪式感,是从清晨菜市场的挑选开始的。握着母亲递来的竹篮,在挂满肥瘦相间羊肉的摊位前驻足,看摊主麻利地斩下带骨的羊肋条,脂肪泛着温润的米白色,瘦肉间还带着淡粉色的肌理,新鲜得能闻见草原的气息。回家路上再捎上一把水灵的茼蒿、几棵饱满的白菜,还有冻得硬挺的豆腐块,都是暖锅最合拍的搭档。
厨房里的忙碌是仪式的序曲。父亲蹲在煤气灶前,将羊肉块放进冷水锅,丢进几片生姜和葱段,待水冒泡时撇去浮起的血沫,羊肉的鲜香便随着蒸汽慢慢散开。母亲则在一旁擦拭着家里用了十几年的铜锅,锅底的纹路里还留着去年冬至的烟火痕迹,擦干净后放在电磁炉上,倒入焯好水的羊肉,再添上提前熬好的羊骨汤,汤面瞬间泛起细密的泡泡,像撒了一把碎星星。
等家人都围坐在餐桌旁,暖锅已经咕嘟出了浓郁的香气。夹起一块带骨的羊肉,轻轻一咬,肉质软嫩得能从骨头上脱下来,汤汁顺着嘴角流进喉咙,暖意在胃里慢慢散开,连带着手脚的寒气都被驱散。妹妹最爱把冻豆腐放进锅里,吸饱了羊肉汤的豆腐咬开时会爆出鲜美的汤汁,她总眯着眼睛说 “这是冬天最幸福的味道”。窗外的冬至夜或许寒凉,但这一锅暖锅,把家人的笑声、食物的香气都裹在一起,煮成了最踏实的团圆。
如果说冬至的羊肉是清鲜的暖,那新年的红焖羊肉便是醇厚的香。除夕前的厨房总是最热闹的,母亲会提前把羊肉切成大块,用清水泡上半天,只为去掉血水,让口感更嫩。炒锅里倒上适量的菜籽油,等油热了放进姜片、葱段和几颗干辣椒,爆出香味后倒入羊肉块翻炒,直到羊肉表面微微焦黄,油脂渗出,满屋都是焦香的气息。
最关键的一步是调酱汁。老抽要少放,只用来给羊肉染上好看的酱红色;生抽多倒些,提鲜又入味;再加上一勺冰糖,中和酱油的咸,还能让汤汁更浓稠。翻炒几下后,把羊肉和酱汁一起倒进砂锅里,加足量的热水没过羊肉,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焖。砂锅盖缝里冒出的热气带着浓郁的酱香,飘满整个屋子,连邻居路过都忍不住问 “是不是在焖羊肉呀,太香了”。
这一焖就要焖上两个小时。在等待的时间里,家里的年味也渐渐浓了:父亲在贴春联,妹妹在挂灯笼,我在旁边帮母亲择芹菜 —— 红焖羊肉出锅前,放进几颗焯水的芹菜段,翠绿的芹菜衬着酱红的羊肉,好看又解腻。等到年夜饭开席,砂锅里的红焖羊肉终于端上桌,筷子夹起一块,肉质软烂却不塞牙,酱汁裹在肉上,咸香中带着一丝甜味,连骨头缝里的肉都要啃得干干净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着酒杯,吃着红焖羊肉,说着过去一年的趣事,这浓油赤酱的味道,便是刻在记忆里的新年滋味。
无论是冬至的暖锅,还是新年的红焖,羊肉的仪式感从不是复杂的工序,而是藏在家人为一顿饭的用心里 —— 是冬至夜围炉的等待,是新年里慢焖的时光,是食物与节日的相遇,更是家人相聚的温情。当筷子夹起一块羊肉,尝到的不只是肉的鲜美,更是团圆的滋味,是岁月里最温暖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