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貌不如珍妃权谋不及慈禧,死后全国降半旗,被赞女圣人......
戊戌政变后,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唯有皇后叶赫那拉·静芬能够随时来探望。
静芬是慈禧的亲侄女,在一些史料和影视作品之中,她是一个被光绪冷落,反对维新变法,时时监控光绪皇帝,善妒又颇爱在慈禧面前告状的女人。
而实际上,静芬与世无争,恨不得慈禧永远不要注意到她。但凡在公众场合,她坐的位置总是离慈禧和光绪远远的,一些重大的活动,她总是不声不响站在不起眼的角落,然后静悄悄离开。她生怕打扰到别人,也不敢插手任何事情。
珍妃入宫的时候才13岁,光绪对她宠爱有加,慈禧也很喜欢她。而静芬婚后21年,都没有被光绪皇帝正眼看过。
的确,静芬长得不及珍妃秀美,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中国20年,他的妻子给很多朝廷贵妇看过病,这些人都说皇后长得不好看,成天凄苦的样子,背有点驼,瘦骨嶙峋,脸很长,皮肤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在这些人口中,皇后唯一的优点就是“和善”。而“和善”这种东西在后宫能有什么用?光绪觉得她的和善就是好欺负,而慈禧觉得她的和善就是没用。
老醇亲王奕譲病逝的时候,静芬作为名义上的儿媳去王府祭拜,按道理是要花钱犒赏门丁和仆媪的。静芬不懂,也拿不出什么钱,结果王府代她出了这笔赏银,对外还要宣称是皇后赏赐的。静芬知道后,心中不是个滋味。老醇亲王死后一周年,她依旧凑不出多少打赏的银两,只能称病没有去祭奠。
珍妃在卖官后降为贵人,一年不到又晋升为妃。静芬难以想象,如果自己犯了和珍妃一样的过错,姑姑会不会像原谅珍妃一样轻易原谅她,毕竟这些年来慈禧对她的要求已经严苛到了每一个细节。
珍妃和慈禧彻底闹翻后,慈禧下令当众将她“袒而杖之”,在清朝历史上,还没有一名皇妃受过如此奇耻大辱。胆小的静芬劝了慈禧几句,因为太过害怕,当场晕了过去。
珍妃之死让静芬心惊,更让静芬明白,无论现在慈禧多待见她,将来都可能为利益除了她。
静芬的忧郁苦闷,家里人多少有所察觉,他们会这样询问她:“明明当了皇后,是到宫里来享福了,怎么老这么快?”
隆裕的弟弟在任御前侍卫之时,曾有一次机会与静芬单独见面,静芬对弟弟伤心地说:“我虽然贵为皇后,但总是得小心谨慎,老太后比皇上对我还严厉,稍微疏忽一点,我肯定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慈禧对这个侄女曾寄予厚望,但静芬显然没有一点政治野心。
静芬唯唯诺诺活在慈禧的眼皮子底下,她也想借着光绪被囚禁瀛台的机会和光绪交流情感,她也尝试过修复夫妻关系。但换来的不过是光绪的一顿殴打,光绪将她的发簪扯下来,扔在地上。
她是深宫矛盾恶性循环的牺牲品,她唯一求生的方式就是死死攥着皇后的位置,因为在这深宫之中,她没有可以真正依靠的人,“皇后”是她最后的尊严,如果因为一点小错失去了这个位置,她都不会奢望慈禧和光绪会同情她。
静芬没有敢将被殴打这件事告诉慈禧,而是继续每天按例去照顾光绪,光绪偶尔会对她表露出些许善意,静芬觉得这是她一生之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日子。
但很快,光绪帝在瀛台驾崩,22小时后,慈禧也死了。
1908年12月,宣统帝即位,光绪皇后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也就是隆裕皇太后。慈禧十分了解自己的侄女,知道她绝对没有左右政局的能力,没有完全放权给她,而是让光绪的亲弟弟、25岁的载沣监国。隆裕享有高位,慈禧命令载沣但凡遇到重大事件,必须面请“皇太后懿旨”。
隆裕太后,终于盼到了从后宫走上历史前台的一天。
做皇后的时候,她给自己圈定的生活范围就是后宫,隆裕从小受到严苛的贵族教育,又在慈禧的阴影下活了这么多年,她一直铭记着“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从没有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即便她对西方政治和历史都极为了解。
而当慈禧死后,她身不由己地复制着慈禧曾经做过的那些事,她始终无法摆脱那个曾经让她恐惧的阴影,甚至开始放任自己在这种扭曲的心理之中沉沦。
隆裕将同治的瑜、珣、瑨三妃全部打入冷宫,光绪的瑾妃也得不到庶母的待遇。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隆裕和光绪都是坐着的,瑾妃必须要站着。隆裕对瑾妃的敌意,来自于这些年瑾妃在慈禧面前的小聪明,她的确比隆裕更得慈禧的喜爱。
曾为珍妃哀求慈禧手下留情的静芬早已在这死气沉沉的后宫之中死去,如果珍妃活到了今天,隆裕说不定会亲手将她处死。
3岁的小皇帝溥仪交到隆裕手上时,就是一个刚刚离了妈的调皮孩子,隆裕对待小皇帝的手段,隐隐能看到慈禧的影子。
溥仪6岁开始接受帝王启蒙教育,他的老师们都是隆裕亲自挑选的。溥仪年纪尚小,常常顽皮刁钻,捉弄帝师。隆裕太后找了溥杰、溥佳、毓崇来做溥仪的伴读,溥仪顽皮之时,老师们以训斥伴读学生的方式约束溥仪,溥仪后来在课堂上也老实规矩了不少。
隆裕太后对溥仪的耐心关怀也仅仅止于课业之上,作为溥仪名义上的母亲,隆裕对他的生活过问甚少,有时更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教训”溥仪。
溥仪从小肠胃多病,为了保重他的“龙体”,隆裕下令节制溥仪的饮食,只允许他吃糊米粥。几岁的孩子正是要吃饭的时候,溥仪常常饿得到处找东西吃,有时候甚至到御膳房偷吃。
隆裕看到堂堂“天子”在厨房里面大把往嘴里塞食物的“饿相”,没有幡然悔悟,而是对溥仪更加严苛。御膳房和溥仪身边的小太监自然不敢拦住溥仪、不给他吃,但他们还不能让隆裕发现,只能在溥仪吃撑的时候,异想天开让两个太监将溥仪抬起来,使劲往下“蹲”,为他消食。
溥仪的这种“消食法”隆裕是知道的,但她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导致后宫那几位太妃也在模仿这种方式,以为真有消食的效果。溥仪从小如此,胃病没有保养好,身心反而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隆裕对溥仪是责任,不是母爱。在母爱极度缺乏的环境下长大的溥仪,一方面忌惮隆裕,做着能让她满意的表面工作,另一方面,他将心中的不满报复到其他人的身上。
溥仪七、八岁时,常常心情烦躁,总爱发脾气折磨人,隆裕对付溥仪的办法,就是让总管太监将溥仪推进一间小屋子里面,倒拴上门,关溥仪的禁闭。无论溥仪在里面怎么哭喊、央求、踢门踹门,都不会有人搭理他。一直到隆裕自己觉得惩罚得差不多了,再将溥仪放出来。
隆裕对溥仪的折磨,出于一个皇太后对皇帝的管教,平常人看来是无法忍受的。隆裕对待溥仪的手段有着太浓重的慈禧色彩,强势到绝对控制,可以利用身份和地位肆意玩弄和折磨别人,这些都在溥仪幼小的心中,种下了冷酷无情和喜怒无常的种子。
除了培养溥仪,隆裕还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与载沣相制衡,以防止小叔子权力过大,影响到自己的位置。隆裕的拉拢对象就是庆亲王奕劻,他是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在朝中权力很大,也曾深受慈禧的恩宠。
隆裕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确能和摄政王载沣抗衡,但也给隆裕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为过分相信奕劻,将奕劻的心腹袁世凯也当作了自己人。
载沣是个老实人,隆裕平时对他指手画脚,他将抱怨都放在心中,碍于情面不会表现出来。但后来隆裕对权力越来越不满足,载沣拟提名那桐为军机大臣,向隆裕请示,而隆裕却推荐了袁世凯的拜把子兄弟徐世昌。
载沣颇为恼火,竟当着隆裕的面直接挑明: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其他具体政务,是不劳太后出面的。
载沣这些话说得已是极重了,隆裕终究不是慈禧,她本来就没有什么实权,更没有精力去争权。
从此以后,隆裕几乎不再过问政事,对载沣也很少干涉,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督促溥仪之上。作为对过去苦闷、失败的补偿,她也说过要“及时行乐”,而她能想到的“乐事”,就只有听听戏,买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