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婆媳和,家才旺”,可王家村的王老太,这两年总在夜里对着老伴的牌位抹泪 —— 倒不是日子过不下去,是儿媳秀兰进门后,家里就没安生过。
秀兰是邻村李家的姑娘,刚嫁过来时还挺勤快,见了王老太一口一个 “娘”,递水递毛巾都透着热乎。可自打生了儿子小石头,心思就变了。先是嫌王老太帮着带娃不细心,后来又说老人吃得多干得少,到了秋收这年,干脆闹着要分家。
王家本就不宽裕,拢共两亩薄田、一间土坯房带个小偏厦,还有一只下蛋的老母鸡。秀兰早就盘算好了:正房留给自己和丈夫柱子住,偏厦让王老太挪进去;好田归他们种,留给老太的是村东头那片浇不上水的坡地;就连那只老母鸡,她都要攥在手里 ——“娘年纪大了,吃鸡蛋也不消化,留着鸡给小石头补营养。”
柱子是个老实人,被秀兰管得服服帖帖,只敢在夜里跟娘小声说:“娘,再等等,等我明年多挣点钱……” 王老太摆摆手,枯瘦的手摸了摸柱子粗糙的肩膀:“娘不碍事,只要你们好好的。”
分粮那天,秀兰特地从镇上借了两只斗 —— 一只新斗,斗口磨得锃亮,装粮能多盛出小半升;一只旧斗,斗底有点凹,看着满了,实则比新斗少装不少。她把新斗往自己跟前一放,旧斗推给王老太,又请来村头的李婶和王大爷做见证,笑得一脸热乎:“婶子、大爷,今天分粮明明白白,绝不让娘受委屈。”
王老太站在旁边,手里攥着个缺口的粗瓷碗 —— 那是老伴在世时传下来的,说是祖上传的 “良心碗”,当年闹饥荒,老伴用这碗给过乞讨的孤儿盛饭,后来那孤儿出息了,还回来谢过。王老太平时就用这碗盛粥,秀兰见了总撇嘴:“一个破碗当个宝,扔了都嫌占地方。”
开始分粮了,柱子弯腰往斗里装谷子,秀兰在旁边盯着:“柱子,装满点,别亏了小石头。” 轮到给王老太分,秀兰亲自上手,用勺子轻轻刮了刮斗口:“娘,您一个人吃不了多少,这些够吃到开春了。”
李婶瞅着那只旧斗,皱了皱眉:“秀兰,你这斗是不是有点小?跟你那只不一样啊。” 秀兰立刻瞪了回去:“婶子您看错了,这斗是我娘家带来的,结实着呢,就是看着旧。” 王大爷叹了口气,没再多说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外人插不上嘴。
分完粮,秀兰乐滋滋地把谷子扛进正房,王老太则抱着那半斗粮,慢慢挪回偏厦。夜里,秀兰煮了锅小米粥,盛在自己买的细瓷碗里,就着咸菜吃了两大碗,可放下碗没半个时辰,肚子又咕咕叫起来。她嘀咕着 “是不是米不好”,第二天换了白面馒头,吃了两个,还是饿,胃里空落落的,像没吃东西一样。
接连几天,秀兰越吃越饿,脸都瘦了一圈。柱子心疼她,偷偷杀了只自家养的兔子,炖了一锅肉。秀兰捧着碗吃了大半锅,可放下碗,那股饿意又涌上来,比之前还厉害。她盯着桌上的碗,忽然想起王老太那只 “良心碗”—— 说不定是自己的碗不好?
趁王老太去坡地看庄稼,秀兰溜进偏厦,翻出那只缺口粗瓷碗。碗身带着点土腥味,摸上去温温的。她赶紧盛了碗兔肉,端起来就吃,可刚吃两口,碗突然变得重起来,像灌了铅似的,手腕子都快撑不住了。
更怪的是,碗一沉,她脑子里就冒出来以前的事 —— 刚嫁过来那年,她得了风寒,烧得直说胡话,王老太整夜守在床边,用热毛巾给她擦身子,还把家里仅有的红糖熬了姜茶,一勺一勺喂她;后来她怀小石头,害口害得厉害,就想吃山里的野山楂,王老太顶着大太阳,走了十几里山路,摘了半篮子回来,自己脚都磨破了……
“哐当” 一声,碗掉在地上,兔肉撒了一地。秀兰盯着地上的碗,突然鼻子一酸 —— 她怎么就忘了这些呢?这些年,她总想着自己的难处,想着小石头要养,却忘了王老太一把年纪,孤零零的,只剩那只碗陪着。
没过多久,小石头突然发起高烧,脸蛋烧得通红,哭着喊 “娘,我冷”。秀兰抱着孩子往镇上跑,郎中说要抓几副贵药,可家里的钱都被她存起来给小石头买新衣服了,哪里拿得出?她蹲在郎中门口哭,这时身后有人喊她:“秀兰,钱拿着。”
回头一看,是王老太,手里攥着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纸币,还有一枚银戒指 —— 那是王老太的陪嫁。“这戒指是以前你爹给我买的,能换点钱,先给小石头抓药。” 王老太的手冻得通红,却把布包往秀兰手里塞,“快去吧,别耽误了孩子。”
秀兰攥着布包,眼泪掉在钱上。她想起自己分粮时的样子,想起自己偷偷拿良心碗的事,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小石头病好后,秀兰没再提分家的事。那天早上,她起得特别早,把正房收拾出一间向阳的屋子,又把自己分的谷子往王老太的粮缸里倒了一半,还把那只老母鸡抱到偏厦门口:“娘,这鸡您养着,下了蛋您自己吃,补补身子。”
王老太愣了愣,眼眶就红了。秀兰又去捡地上的良心碗,擦干净后,盛了碗热乎乎的红薯粥,双手端给王老太:“娘,以前是我糊涂,您别跟我一般见识。这碗我给您刷干净了,以后咱们就用它盛饭。”
奇怪的是,这次端碗,秀兰一点都不觉得重,反而心里踏踏实实的。王老太接过碗,喝了一口粥,笑着说:“这粥熬得好,甜。”
后来,村里人都知道王家村有只良心碗。有人问秀兰,那碗到底怪在哪里?秀兰总是笑着说:“哪里怪啊,就是个普通的碗,只是端它的时候,得摸着良心。你对人好,碗就轻;你耍奸耍滑,碗就沉,还能让你想起自己忘了啥。”
再后来,王家的日子慢慢好起来。柱子在镇上找了个木工的活,挣的钱越来越多;小石头懂事,见了王老太就扑过去喊 “奶奶”;秀兰每天早上都给王老太端洗脸水,晚上还帮老人捶背。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在桌前,用那只良心碗盛饭,热热闹闹的。
有人问王老太,怎么就原谅秀兰了?王老太说:“谁家没个犯糊涂的时候?知错能改就好。人心啊,就像这碗,得时常擦,才不会蒙尘。”
现在,那只良心碗还在王家放着,碗身上的缺口被秀兰用布条缠了一圈,看着不起眼,却成了王家最珍贵的东西。村里人都说,王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那只碗 —— 其实啊,靠的不是碗,是那颗被找回来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