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买螃蟹上当:吃一堑,长一智

文丨崔桂忠清晨的农贸市场总是裹着一层鲜活的烟火气。水产区的泡沫箱里,梭子蟹张着螯钳吐着细密的泡泡,摊主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文丨崔桂忠

清晨的农贸市场总是裹着一层鲜活的烟火气。水产区的泡沫箱里,梭子蟹张着螯钳吐着细密的泡泡,摊主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穿透熙攘人群。昨天早上,我挤在攒动的人潮里,突然被一阵格外响亮的叫卖吸引——

“25块一斤!个个满黄!”

一男一女两个穿着深色外套的小贩守着一筐螃蟹,青灰色的蟹壳在晨光中泛着油亮的光。我蹲下身,学着别人的样子捏了捏蟹腿——拇指粗的蟹腿确实硬实,仿佛一掰开就是饱满的蟹肉。旁边正规摊位的同款螃蟹标价40元一斤,这近乎腰斩的价格让围观的人群瞬间沸腾。有人麻利地挑拣,有人直接掏出手机扫码,不到十分钟,满满一筐螃蟹就见了底。

正当大家惋惜没抢到时,两个小贩又从停在路边的面包车上搬下另一筐,筐沿还滴着水珠。我赶紧挤上前,挑了四只最壮实的。电子秤上的数字跳到2斤,付了50元时,听见旁边阿姨羡慕地说:“小伙子手真快。”回家的路上,我已经在想象蒸螃蟹时满屋的鲜香,脚步都不自觉地轻快起来。一进门就举着螃蟹跟妻子邀功:“今天捡着大便宜了,比菜市场便宜一半还多!”妻子接过螃蟹翻看,眉头微蹙:“这么便宜,别是有问题吧?”我满不在乎地摆摆手,只觉得她多虑。

中午回家,厨房飘来的却不是预想中的蟹香,而是一股淡淡的腥味。妻子把蒸好的螃蟹端上桌,瓷盘里的螃蟹蜷缩着,原本青灰色的蟹壳变成了暗红色,却失了早晨的饱满。“你自己看看吧。”她递过来一只。我捏着蟹腿轻轻一掰,蟹壳“咔嗒”裂开,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愣住——本该盛满橙黄蟹黄的蟹盖里,只有一汪浑浊的水,倒在盘子里能积起小半滩;再掰开蟹身,所谓的“紧实蟹肉”变成了松散的纤维,嚼在嘴里像泡软的纸,连一丝鲜味都尝不出。

“这哪是买螃蟹,分明是买了一筐水!”我又气又恼,拿起手机想找支付记录投诉,却发现付款时扫的是个人收款码,连个商户名称都没有。这才想起那两个小贩没有固定摊位,卖完就开车走了,一点追查的线索都没留下。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他们快速卖完第一筐根本不是因为螃蟹受欢迎,而是用“低价”和“抢空”制造稀缺感;那些螃蟹看起来饱满,说不定早就被抽走了蟹黄,再注水增重,难怪蒸出来只剩一滩浑水。

这场“螃蟹骗局”看似是贪小便宜吃的亏,可细想之下,折射的是流动摊贩监管的漏洞和消费市场的乱象。如今城市里的流动摊贩越来越多,他们推着小车、开着面包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商品从蔬菜水果到海鲜肉类应有尽有,价格往往比正规市场低不少。但这些商品既没有质量检测,也没有售后保障,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连维权的门都找不到。就像这次买螃蟹,别说退换货,连找到当事人都成了奢望。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摊贩精准抓住了消费者“图便宜”的心理,用“限时低价”“秒空营销”制造紧迫感,让人在冲动中下单,等发现上当早已为时过晚。

有人说“吃一堑,长一智”,可这“堑”吃得实在憋屈。难道每次消费都要像侦探一样小心翼翼?难道正规市场的高价,就成了流动摊贩劣质商品的“保护伞”?其实不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让人上当的流动摊贩,往往集中在监管薄弱的农贸市场周边、小区门口等地,他们趁着早晚高峰人流密集时摆摊,等城管巡逻过来就迅速撤离。而消费者之所以容易上当,除了贪便宜的心理,更在于缺乏辨别能力——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判断螃蟹是否注水、是否被抽黄,只能通过外观和价格来选择,这就给了不法商贩可乘之机。

说到底,要避免“买螃蟹上当”这样的事情重演,不能只靠消费者“长记性”。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流动摊贩的排查力度,不仅要查占道经营,更要查商品质量,对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的行为严惩不贷,甚至建立黑名单制度,让不法商贩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联合社区开展消费科普活动,教大家辨别海鲜、肉类等商品的好坏。比如判断螃蟹是否注水,可以看蟹壳是否饱满、按压蟹腿是否有弹性、闻起来是否有异味。同时,正规市场也可以适当降低摊位租金,让商品价格更亲民,从根本上压缩不良流动摊贩的生存空间。

那只被注水的螃蟹,它的价值已远超50元。它是一面镜子,照见商家的良心,照见消费者的智慧,更照见整个社会的诚信水位。当我们不再满足于做“吃堑”的被动者,而开始争做“长智”的主动者,当我们不仅为自己不再上当而庆幸,更为建设一个无人上当的社会而努力时,那蟹盖里的清水,才会真正转化为洗涤商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的清流。

否则,今天的螃蟹骗局,明天还会以其他形式重现。而我们,都将在不同的场景下,轮流扮演那个提着假货、呆立当场的消费者。

☆ 本文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92848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