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萝莉岛”事件引爆全球,当年特朗普以为的“政斗妙计”,如今却让火烧到了自己身上...

特朗普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当初借着“萝莉岛”事件,想要达到扳倒政敌,赢得大选的目的。如今却“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噬到了自己

特朗普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当初借着“萝莉岛”事件,想要达到扳倒政敌,赢得大选的目的。

如今却“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噬到了自己身上...

2019年,“萝莉岛”事件引爆全球舆论,不仅撕开了美国权贵阶层的黑幕,更成为两党互相攻击的武器。

2024年,特朗普凭借“公布全部名单”的承诺吸引大量关注与选票。

而如今,已成为美国总统的他却迟迟没有兑现诺言,这场由他亲手点燃的舆论之火,正悄然烧向自己。

1

“萝莉岛”的背后关键人物,杰弗里·爱泼斯坦,他与特朗普的关系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特朗普与爱泼斯坦的关系始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

两人均为新兴精英,特朗普是房地产大亨,爱泼斯坦则是凭借金融操作和人际手段崛起的“神秘富豪”。

1992年,特朗普公开称爱泼斯坦为“很棒的人”,并在海湖庄园多次招待他。

商业上,特朗普曾以1000万美元高价将棕榈滩豪宅卖给爱泼斯坦,显示早期密切的合作与利益共享。

2000年代初,两人关系出现裂痕。

据说导致两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是两人对一位女按摩师的争夺,以及爱泼斯坦在棕榈滩开发与特朗普存在竞争关系的房地产项目。

也是因此,特朗普后来声称,他因爱泼斯坦“越界”而与之疏远。

在2005年,爱泼斯坦首次因性侵未成年女性被调查,特朗普迅速公开与之切割,称“无法沾染此事”。

尽管飞行记录显示特朗普曾多次乘坐爱泼斯坦的私人飞机(“洛丽塔快线”),但迄今公开文件未明确指证特朗普直接参与非法活动。

虽然当时被调查,但爱泼斯坦凭借其法律团队和政商关系,多次逃脱法律制裁。

2008年,他与检方达成认罪协议,仅获刑十几个月,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性侵、拐卖数十名未成年少女的重罪,这刑期短得像是给超速罚单开的。很多普通人因为非暴力毒品犯罪判的时间都比这长得多。

而且爱泼斯坦在服刑期间享有特殊待遇:住私人牢房、每日12小时外出办公,甚至假释期间仍可返回“萝莉岛”。

享受 “朝九晚九通勤制牢狱体验”,白天出去上班(继续打理他的金融帝国),晚上回牢房睡觉(可能还没忘了做个按摩)。

堪称 “刑期中的商务舱” 服务,充分体现了美国司法系统对权贵的“人文关怀”。

最离谱的是,联邦检方还给了他一项“大礼”——豁免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同案犯。这相当于不仅放了他一马,还把未来所有可能被揪出来的“大人物客户”也一起打包赦免了。

这份认罪协议,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更平等”。

之后一直到2015年陆陆续续都有“萝莉岛”的受害者提起诉讼,却都被搁置。

直到2018年“萝莉岛”事件才再次引发公众关注,随后在MeToo运动的推动下,2019年因“萝莉岛”事件,对爱泼斯坦的案件才再次重启,他才再次被捕。

但在不久后,爱泼斯坦在曼哈顿监狱中死亡,官方认定为自杀,但其颈部多处骨折、监控失灵等疑点引发他杀猜测。

他的死亡被广泛认为是为了保护涉案权贵,避免更多秘密泄露。

2

也许有人会问,到2019年之前的这么多年,“萝莉岛”事件就没人关注吗?

有,但声音被无情地压下去了。 那段时间并非风平浪静,而是一场“绝望的受害者 vs. 铜墙铁壁的权贵体系”的艰难拉锯战。

受害者持续的呐喊:以弗吉尼亚·朱弗雷为代表的受害者们从未停止过抗争。她们持续提起民事诉讼,试图撕开那道被协议封住的口子。

但她们面对的,是爱泼斯坦用巨额财富组建的“宇宙最强律师天团”,以及一个似乎不想再惹麻烦的司法系统。

她们的案件常常被拖延、驳回,声音被淹没在冗长的法律程序中。

一些调查记者也受到阻力,比如《迈阿密先驱报》的朱莉·K·布朗,一直在追踪此事。

她早在2010年左右就开始写相关报道,但在当时并没有掀起全国性的浪花。主流媒体大多将其视为一桩“已有定论的旧闻”,缺乏持续跟进的动力。

还有就是系统的集体沉默。

据说,当时从佛罗里达州的检察官、到联邦司法部、再到那些可能涉案的权贵名流——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