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 “流量只是昙花一现”,晓华的经历不过是无数素人网红的缩影。回溯抖音近年来的造星轨迹,从记录乡村生活的张同学,到凭借质朴歌声走红的郭有才;从因利落理发手艺圈粉的晓华,到靠着一口方言叫卖鸡排爆火的鸡排哥,这些素人网红的走红路径,看似充满偶然性,实则藏着平台精心设计的统一模板。他们大多出身平凡,有着鲜明的个人标签和生活化的场景,或是乡村烟火气,或是街头手艺活,或是接地气的叫卖,这些元素恰好击中了当下用户对 “真实感”“烟火气” 的追求,也为平台的流量变现提供了绝佳载体。
更值得玩味的是抖音造星计划的 “时间密码”—— 几乎所有素人网红的爆火节点,都精准卡在长假之前。张同学爆火于国庆前夕,晓华走红在春节前,鸡排哥出圈恰逢五一假期到来。这并非巧合,而是平台精心计算后的 “共赢布局”:长假前的流量高峰期,素人网红的爆火能迅速吸引大众目光,带动其个人账号涨粉、变现;同时,网红的家乡或经营场所也会随之成为 “网红打卡地”,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 张同学的家乡成了乡村旅游热门地,晓华的理发店吸引外地游客专程打卡,鸡排哥的小店所在的街道客流量翻倍;而平台则能凭借这波热度,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实现流量与商业价值的双重增长。这种 “平台搭台、素人唱戏、文旅受益” 的模式,让每一次造星都成为一场多方共赢的流量狂欢。
若从地域维度梳理,抖音的造星计划更像是一场 “由北向南” 的有序推进。最初的爆火网红多来自东北,张同学、郭有才等带着浓厚东北口音和地域特色的创作者,凭借幽默、直爽的风格迅速打开市场;随后,造星的触角延伸至山东、江苏,诞生了一批带有齐鲁文化、江南风情的素人网红;再到湖南、江西,带有湖湘文化、赣鄱特色的创作者开始崭露头角。这种地域推进的逻辑,既顺应了不同地区用户的文化认同和审美偏好,也让平台的造星版图不断扩大,避免了单一地域风格带来的审美疲劳。按照这一趋势,下一个爆火的 “鸡排哥” 或许真的会出现在浙江或安徽 —— 浙江的江南水乡风情、安徽的徽州文化底蕴,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生活场景,无论是水乡古镇里的手艺人,还是徽州古村里的生活记录者,亦或是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摊主,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流量选中的 “幸运儿”。对于这两个地区的素人创作者而言,熟悉并挖掘自身地域特色,或许就是抓住下一波流量红利的关键。
下一个火的会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永远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流量生态依然存在,造星计划就不会停止。只是在这场流量狂欢中,我们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流量可以带来短暂的光芒,但真正能长久立足的,永远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和实力。对于素人创作者而言,与其期待成为下一个 “流量幸运儿”,不如沉下心打磨自身特色,用真实的内容和持续的努力赢得用户;对于平台而言,如何在造星的同时,引导创作者深耕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维持生态活力的关键;而对于大众来说,理性看待流量网红,不盲目追逐打卡,才能让流量回归理性,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和文化得以传承。
晓华理发店的故事还在继续,虽然没了爆火时的人潮,但晓华开始重新专注于理发手艺,偶尔在账号上分享理发技巧和日常,账号粉丝虽不如巅峰时多,却多了许多忠实的老粉。或许,这才是流量褪去后,最真实也最踏实的模样 —— 不依赖流量的光环,靠实力赢得长久的认可。而抖音的造星计划,也终将在流量与实力的平衡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