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当双子塔轰然倒塌的那一刻,很少有人知道一个细思极恐的事实。
策划这场恐袭的本·拉登,曾经是美国政府亲自培养的“自由战士”。
1980年代,美国向他提供武器、资金,甚至派CIA教他贩毒自筹经费。
里根总统称赞他是“国际主义英雄”,好莱坞还拍电影向他致敬。
20年后,这位昔日盟友却成了美国的头号敌人。
更诡异的是,911前夕美国情报部门收到过多次预警,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吗?
1
911这份“孽债”,最早要追溯到46年前。
那是1979年的冬天。
12月24日,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前一天。
华盛顿某个不为人知的会议室里,几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正在研究一份绝密文件。
文件标题写着:“如何利用阿富汗抵抗力量牵制苏联”。
其中一个关键人物的名字被反复提及
——奥萨马·本·拉登。
他是个沙特富商的儿子,在美国情报部门眼中,此人具备了完美的条件:有钱、有人脉、有宗教热情。
最重要的是,他恨苏联。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22年后,当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美国政府的绝密文件中时,标题变成了:“911恐怖袭击主谋调查报告”。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翻阅那些解密档案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意外”的转折点,都有着某种诡异的必然性。
比如,为什么美国在1996年拒绝接收本·拉登?
比如,为什么911前夕的多次预警都石沉大海?
比如,为什么那19个劫机者能在美国境内自由活动长达两年?
当你把这些“巧合”串联起来,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事实:
也许,一切都不是意外。
其实,对于拉登这种人来说,圣战不是政治,而是信仰。
当时的他还是个理想主义者,相信自己在为真主而战,为正义而战。
他变卖家产,招募志士,组建了一支名为“基地”的武装力量。
美国人最喜欢这种“有用的白痴”。
1980年到1989年,整整9年时间里,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向阿富汗的圣战者们输送了超过30亿美元的援助。
武器、弹药、训练、情报,应有尽有。
CIA甚至专门开设了“毒品生产培训班”,手把手教这些圣战者种植罂粟,让他们通过贩卖海洛因来维持军费开支。
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CIA官员后来回忆说:“我们创造了一个怪物,但当时我们需要这个怪物。”
这句话,在911发生的那年,听起来格外刺耳。
只是,从盟友到仇敌,从英雄到恶魔,这个转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2
1982年夏天,本·拉登已经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中战斗了3年。
这3年里,他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变成了满脸胡须、双手满茧的战地指挥官。
他亲手建立了数十个训练营,招募了上千名来自各国的圣战者,甚至学会了操作美制毒刺导弹。
在他的山洞指挥部里,挂着两面旗帜:一面是基地组织的黑旗,另一面是美国国旗。
这看起来很奇怪,但在当时的本·拉登眼中,美国是穆斯林兄弟的友军。
毕竟,正是美国的武器和资金,让他们有能力对抗苏联这个无神论帝国。
每个月都有CIA的联络员秘密造访他的基地,带来最新的武器装备和情报信息。
这些美国特工甚至教会了本·拉登如何使用卫星通讯设备,如何分析苏军的调动规律,如何制造更有效的简易爆炸装置。
本·拉登对这种合作关系非常满意。
在他看来,美国虽然是基督教国家,但至少它尊重宗教,不像苏联那样要彻底消灭信仰。
更重要的是,美国从不要求直接控制他的部队,只是提供支援,让穆斯林兄弟们自己去战斗。这种“君子之交”让本·拉登对美国产生了某种好感。
但这种蜜月期,即将被一个意外事件打破。
中东又燃起了战火时,以色列装甲部队越过边境,直扑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这场被称为“加利利和平行动”的军事冒险,最终演变成一场血腥屠杀。
消息传到阿富汗时,本·拉登正在检查一批刚刚到货的美制武器。
当他从BBC的广播中听到贝鲁特正在遭受轰炸时,他无法理解:为什么美国在帮助阿富汗穆斯林的同时,却放任以色列屠杀黎巴嫩穆斯林?
本·拉登立即召集了他的高级副手们,要求他们收集所有关于黎巴嫩战争的信息。
通过BBC、美国之音和阿拉伯电台的报道,他逐渐拼凑出了事件的全貌。
更让他震惊的是,以色列使用的很多武器都标着“美国制造”的标识。
那些炸毁巴勒斯坦难民营的炸弹,那些扫射平民的战机,竟然都来自他的“盟友”美国!
贝鲁特的难民营里,尸横遍野。
电视画面传遍世界。
本·拉登坐在阿富汗山洞里的临时指挥部中,表情阴沉得可怕。
让他愤怒的不仅仅是屠杀本身,更是背后的政治逻辑。
以色列敢如此肆无忌惮,正是因为有美国这个保护伞!
而美国之所以保护以色列,是因为它需要在中东地区有一个可靠的代理人!
这一刻,本·拉登突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真相: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穆斯林永远只是棋子,从来不是棋手!
除此之外,世贸中心的象征意义也让他觉得收到了侮辱。
这座由日裔建筑师山崎实设计的双子塔,刻意融入了伊斯兰建筑元素。
设计师声称这是“文化融合”的体现,但在本·拉登看来,这是对伊斯兰文化的亵渎。
神圣的穹顶和尖拱被用来装饰资本主义的丰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