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16日,根据程子华从江西带来的中央指示,红25军离开大别山,突然走上西征道路。
离开前,红25军对部队进行整编,几乎带走鄂东北所有精锐,留下的只是老弱病残,再加上一些地方游击队。
这给大别山的防守造成很大困难:兵力空虚的大别山,是否还能坚持?到底该怎么坚持?
世人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一、金竹林会议揭开三年游击战序幕
红25军突然走了,许多人觉得天快要塌,往后该怎么办?
11月17日,也就红25军离开后的第二天,被精减留下的一群原地方领导,赶紧召开会议研究方案。由于这次会议召开于罗山境内的“金竹林”,史称“金竹林会议”。
金竹林,位于罗山东南部定远乡的大山深处。那里有个天然形成的山洞,当地人叫它“止止洞”。决定鄂东北根据地命运的“金竹林会议”,就在这个洞里召开。
从1932年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率红四方面离开大别山以后,中共鄂豫皖省委是大别山的最高领导机关。现在省委也带红25军走了,谁来领导大别山?
留下来的高敬亭,虽然是省委成员,但他此时远在皖西,哪里顾得了鄂东北?更何况他根本就不知省委已带红25军走了。
为了应对时局变化,鄂东北的一些地方领导人很快聚集在金竹林的止止洞,开始商量对策。根据已达成的共识,决定重建中共鄂东北道委,由王福明、徐诚基、何耀榜、吴光陆、罗厚福5人组成常委会,由王福明担任书记。
金竹林会议的召开,标志鄂东北的革命进入王福明领导时代。
王福明,河南新县人,虽然年龄有点大,已是50多岁的老人,但是他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他以前一直从事地方工作,并不被常人所知。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二话不说,勇敢的挑起担子。
在王福明主持下,金竹林会议对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安排。
第一、改组罗陂孝特委。由徐诚基担任书记,何耀榜为第一副书记,原特委书记吴光陆为第二副书记。
第二、整顿各地党组织,对人员进行充实或调整,担负防守根据地的重任。
第三、整顿地方武装,既要掩护红25军西进,也要防守好现存的根据地,阻止敌人进入核心区域。
第四、妥善安置红25军离开时精减下来的几百名伤病员。.
金竹林会议是红25军离开后,当地党组织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揭开大别山三年游击战序幕。

李长如《飘扬在大别山的红旗节选》
二、组建鄂东北独立团
为了掩护红25军西进,打击仍然在向根据地进攻的敌人,刚上任的道委书记王福明,要求罗陂孝特委抓紧调配力量,牵制敌人。
罗陂孝特委,隶属鄂东北道委领导,机关设在大、小鸡笼山,主要负责罗山、黄陂、孝感三县结合部一带的工作。其核心区域就在现在的湖北大悟县,当然也包括周边地区。
根据王福明命令,特委书记徐诚基紧急行动,很快做出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首先,他把罗山、经扶一带的所有地方武装,重新重编为三个便衣队,采取破坏公路的方式,把东北军两个师死死困在罗汉公路(罗山-汉口)上。
接着他要求特委副书记何耀榜,带罗山教导营、河口特务营,把罗汉公路上的一座桥炸毁,还击毁敌人12辆车。
罗陂孝特委指挥部队把敌人死死困在公路上,敌人实在无法脱身,只好从信阳调来一个骑兵团驻守公路,这就从侧面完成了牵制敌人、配合红25军西进的任务。

鸡笼山
12月3日,敌人兵分几路,对大悟山、鸡笼山一带同时“搜剿”。
为了集中力量打反击,徐诚基根据王福明的指示,决定整合力量组建鄂东北独立团。
这是鄂东北独立团第一次在大别山出现。
鄂东北独立团主要由四部分力量组成:光西战斗营,罗山教导营,原道委独立团留下的30多人,鄂东北少共道委书记方永乐收集整理的一些伤病员。
首次组建的鄂东北独立团,共有500多人,团长熊先春,政委由徐诚基兼任。这支部队的组建,标志鄂东北地区出现新的主力红军。
熊先春是河南人,农民出身,他很早就参加红军,在光山一带有很高威望。徐诚基是四川人,早年参加过旧军队,后来在大别山被俘虏,也参加了红军。
1934年12月,独立团来到光山境内的凌云寺,成功伏击国军一个团,歼敌一百多人,很快就打出威名。但是敌军开始重兵围剿,为了保存力量,独立团只好暂时撤离鄂豫边,杀入皖西山区。
新出现的独立团,与高敬亭在皖西整合力量后重建的红25军74师218团,相互呼应,分散战斗在大别山东西两侧。

熊先春简介
敌人总是残酷无情。
得知鄂东北又出现新的红军主力,敌人纠集重兵,开始向鸡笼山扑来。
鸡笼山,地处罗山县西南部,由大鸡笼山、小鸡笼山组成。山高林密,道路曲折,在三年游击战期间,这里一直都有红军坚持,直到抗战爆发。
敌军向鸡笼山扑来,因敌我力量悬殊,独立团只好暂时离开鸡笼山,向朱堂店转移。
12月7日,敌人在罗汉公路两侧对大悟山、鸡笼山的“搜剿”扑空,再次调整部署,重点进攻老君山、天台山。
王福明领导的鄂东北道委,此时就在老君山、天台山一带活动。
为保守首脑机关,已转移到朱堂店的鄂东北独立团,赶紧向老君山的“茅䓍尖”救急,主动打响“凌云寺伏击战”,一下子就歼敌100多人。
接下来又经过一番征战,敌人的进攻遭到失败,根据地开始转危为安。
三、东进皖西,鄂东北独立团编入红28军
12月下旬,独立团接到王福明的紧急命令,开始向皖西进军。
刚组建的独立团是保卫鄂东北的主力,活动区域应以鄂东北为主,王福明怎么把它派往皖西?
根据王福明指示,独立团肩负一个重要使命,希望尽快找到高敬亭。
担任皖西北道委书记的高敬亭,虽是鄂豫皖省委成员,但是红25军西征时他还在皖西北,又怎么可能知道这一重大变化呢?
省委率红25军西征前,曾经要求王福明尽快把这一变化转告高敬亭,由他统一指挥大别山。
此时鄂东北的敌情已有所缓和,王福明终于可抽身落实省委临走前的指示。
独立团出发前,王福明对其领导层进行些微调,考虑团长熊先春因腿部受伤有残疾,就把他留下来改派陈守信出任团长,政委仍由徐基诚担任。然后由少共特委书记方永乐带队,开始向皖西北进军。
从鄂东北到皖西北,虽然很远很远,但平时步行也只需半个月左右,可现在到处都是敌人,想要找到高敬亭并不是件容易事。
方永东率独立团从“茅草尖”出发,经过近2月艰难行军,才于1935年2月进入今金寨县境内的“抱儿山”。

卡房茅草尖示意图
惊喜时刻突然来临。就是在“抱儿山”,方永乐与高敬亭意外会合。此时的高敬亭,刚刚经历九死一生。
皖西北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远在商城西北方向的熊家河。那儿不仅是皖西北道委所在地,赤城、赤南2个县委也设在那。
由于敌人在熊家河不停的围追堵截,高敬亭实在无法坚持,只好忍痛离开,被迫向外转战。
突围途中,因部队受损严重,高敬亭把原隶属红82师的余部,和红25军向西转移时留下的部分人员进行整编,重新打出红218团旗号。
从建制上讲,红218团隶属红25军74师序列。高敬亭之所以这么做,以为红25军还在鄂东北。他哪里知道此时的鄂东北早已大变样。
在抱儿山与方永乐意外会师,高敬亭很高兴,可当他知道红25军早在3个月前就已西征,又显得很意外,多少也有些失望,开始为前途和命运担心。
毕竟久经考验,高敬亭很快收起担忧的心,重新振奋起来。

高敬亭
可是就在他准备与方永乐坐下来好好商量下步该怎么办时,敌人又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
大家只好重新集合队伍再次突围,朝鄂皖边界地区东南方向的太湖县紧急转移。
2月3日,正是万家团圆的除夕夜,高敬亭、方永乐率部抵达太湖县凉亭坳。这里山高林密,道路曲折艰险,一直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三年游击战期间,这里一直是高敬亭的大本营。
一路征战而来的红军,哪有时间过春节,大家聚在当地一个名叫金家大屋的房子里,连夜商量防守大别山的好办法,决定对部队重新整编。
考虑到红25军已离开大别山,再用这个番号已不合适,决定重新打出红28军旗号。这个番号是第三次在大别山出现。
经过商量,也得到方永乐同意,高敬亭决定把本应由鄂东北道委掌握的鄂东独立团,改编为特务营,也编入重新组建的红28军。
第三次出现的红28军,开始成为大别山的主力红军。从1935年2月再次组建,一直坚持到1938年2月,直到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
四、鄂东北道委第二次重建鄂东北独立团
方永乐、徐诚基、陈守信等人带走独立团,鄂东北地区的形势又紧张起来。
没有红军主力,不仅根据地守不住,道委机会也无法开展工作,还怎么与敌人周旋,还怎么巩固根据地?
经过商量,王福明作出决定:重新组建鄂东北独立团。
1935年2月初,重新组建的鄂东北独立团编成,主要由三部分力量组成:原光山独立团1个营,河口特务营,从各地抽调而来的游击队员。
团长仍由经验丰富的熊先春担任,政委张生先。不久熊先春因病复发,改由开国中将梁从学接任。
鄂东北独立团第二次组建,标志鄂东北又有了与敌周旋的铁拳。人数虽不是很多,大概只300多人,却是防守鄂东北的中坚力量。有了它,王福明可进退自如。
独立团组建没几天,就奔袭湖北礼山县(今大悟县)二郎店,歼灭反动民团一个中队,缴枪100多支枪和大批弹药。
重建鄂东北独立团的同时,王福明还另外组建一支部队:特务营。
特务营由道委机关直接掌握,营长由道委常委罗厚福担任。初建之时因力量薄弱,只能建一个营,等人员壮大后,又另外建特务二营。
让人遗憾的是,王福明本应为坚守大别山作出更大贡献,可是意外很快来临,让人泪奔。
2月下旬,因叛徒出卖,王福明不幸被捕。已50多岁的他,在狱中受尽酷刑,很快被敌枪杀,壮烈牺牲。
出卖王福明的叛徒,名叫詹以景,是鄂东北苏维埃政府主席。
2月中旬,敌人重兵包围卡房、天台山一带。敌人一边搜山,一边紧缩包围圈,道委机关和罗陂孝特委300多人,被围困在卡房附近的高庙山。
天寒地冻,既没吃的,也没地方住。经受不住考验的詹以景叛变投敌,向敌人供出王福明的隐藏地。
得此消息敌人如获似宝,立即派兵搜捕王福明,在凌云寺北侧的一个地方将他逮捕。

凌云寺
王福明是鄂东北最高领导人,他的牺牲是重大损失。接下来该怎么办?
群龙岂能无首?王福明牺牲后,当地革命者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公推光山县委书记卢崇珠接任道委书记,以应对眼前危局。
为打破敌人“围剿”,卢崇珠把活动在高庙山一带的游击队员全部集中,再加上一些刚治好的伤员和部分群众,组建特务二营,由易元鳌任营长。
抗战时期,易元鳌成为李先念手下的著名战将,担任过新四军主力团队的团长,后来在鄂东独立团团长岗位上牺牲。
在易元鳌率领下,特务二营掩护道委机会突围后,又紧急赶往大、小鸡笼山,增援鄂东北独立团。
与此同时,卢崇珠对地方党组织进行重建。考虑到麻城党组织已遭破坏,他在撤销光山县委同时,以光山泼陂河南部地区的东大山为中心,建立“光麻中心县委”,调道委妇女主任张宗杏为书记。
同时又以“卡房”为中心,建立“红罗光中心县委”,由吴昌富任书记,负责罗山、光山、红安三县边界地区。
经过调整,鄂东北道委直接掌管3个地方组织:罗陂孝特委、光麻中心县委、红罗光中心县委。
五、第三次组建鄂东北独立团
1935年4月下旬,大别山又开始紧张起来:红28军的出现开始引起蒋介石的重视。
蒋介石重新调整布置,打算用“驻剿”“追剿”“堵剿”相配合的方式,再用两个月时间全部消灭红28军。
为了应对敌人,仍在皖西的高敬亭于5月1日召开“黄尾河会议”,作出让人惊讶的决定:率红28军主力暂时离开皖西,向鄂东北转移。

黄尾河会议召开地
黄尾河现在虽然属岳西管辖,但在当时隶属霍山。它就在当时霍山、潜山、舒城三县结合部。红28军组建之初,这里是它的根据地。
高敬亭打算到鄂东北去,皖西怎么办,究竟由谁来负责?
临走前高敬亭已作好安排,不仅成立了由徐诚基任书记的皖西特委,还抽调兵力组建了红246团。
新建的红246团,名义上虽然隶属红28军,实际上却一直由皖西特委掌握。
从鄂东北打过来的方永乐、徐诚基,都已受到高敬亭的重视,一个担任红82师政委,一个担任特委书记,都是高敬亭的左膀右臂。
5月8日,高敬亭率红28军西进。10天后抵达豫东南的罗山县杨店。
驻在附近的一支东北军闻讯赶来。红28军趁敌立足未稳,主动打响“查树坳战斗”。后续部队也陆续赶来,仅用1小时就结束战斗,全歼东北军两个连,还缴获许多武器弹药。
战斗结束,高敬亭立即率红28军向南部方向转移,目标直指大、小鸡笼山。

鄂东北道委活动地之一:大、小鸡笼山
由卢崇碧领导的鄂东北道委,这时就潜伏在这一带。
5月19日是个喜庆日子,在罗山县长岭岗的白石山,红28军与鄂东北道委及其领导的独立团、道委特务营首次会师。
高敬亭立即召开“白石山会议”,除了传达黄尾河会议精神,重点对眼前工作进行研究,决定离开大别山,西征桐柏山。
西征前高敬亭对部队进行整编,不仅鄂东北独立团全部编入红28军244团,还把鄂东北道委直接掌握的特务一、二营,也全部编入军部手枪团。原独立团团长梁从学、政委张生先,直接提拔244团的团长和政委。
对这个决定,卢崇碧很有点想不通:兵力全抽走,鄂东北还怎么守?
也许正是因为提了反对意见,高敬亭立即对上任仅2个月的卢崇碧,采取了果断措施,让他成了烈士。卢崇碧的职务,改由道委秘书罗作凡担任。
从王福明到卢崇碧,再到罗作凡,仅半年多时间,鄂东北道委就已换了3任领导人。
尽管如此,高敬亭还是对自己的决定进行了微调:从己整编好的红28军中,抽出原属鄂东北独立团序列的30名干部和战士,交还给罗作凡负责的鄂东北道委,作为再建独立团的火种。
调整好部队高敬亭率部出发,向西越过平汉铁路,直插桐柏山。
高敬亭这一走,鄂东北等于基本空城,要是敌人突然来攻,该怎么应对?
罗作凡开始想办法,于5月下旬召开“邹家岗会议”,讨论应对方案。
决定以高敬亭还回来的30人为基础,再想办法抽调游击队员、收陇已康复的伤病员,重新组建鄂东北独立团。
第三次组建的鄂东北独立团,由2个战斗连和1个手枪队组成,全团只有200余人。
团长仍由老革命熊先春担任,熊先春因特殊原因出事后,分别由陈守信、秦贤安等人当过团长。
政委由原特务二营政委洪益万担任,后来陈明江、黄仁廷等人,也在不同时期担任过政委。其中的洪益万,是徐诚基到皖西后的罗陂孝特委书记。
重建独立团的同时,为保卫道委机关,另以原特务一营留下的3个班为基础,组建一支道委特务队,由王跃松担任队长,指导员伍坤山。
独立团重建后,先后转战在礼山、大悟山、东大山等地,在各地游击队配合下,继续与敌周旋。
意想不到的惊喜突然发生。一个月后高敬亭居然又率部回到鄂东北。
在此之前,转战到桐柏山的高敬亭,得知红25军已在鄂豫陕交界处建立新的根据地,决定继续西征尽快与它会师。
可是等走出山谷,到了南阳盆地边缘,去路早已被东北军一部堵死,后面还有另一股敌人追来,根本无法实现西进计划,反而在一个名叫“棺材沟”的地方陷入敌人包围,差点打了大败仗。
怎么办呢?
高敬亭只好在泌阳县马谷田镇东北方向的孙庄村召开“五道岭会议”进行研究。他接受大多数人建议,决定还是重返大别山,史称“五道岭转兵”。

五道岭会议旧址
6月初,在敌人围追堵截的枪声中,红28军开始回返大别山,于9日回到豫东南地区的罗山县彭新店,与罗作凡领导的鄂东北道委会师。
根据罗作凡请求,高敬亭从红28军抽出原属鄂东北独立团部分干部和战士,充实第三次重建的鄂东北独立团。然后率部继续东进,于6月下旬回到皖西太湖境内的店前河,与徐诚基的皖西特委和红246团会师。
六、如何应对蒋介石“三个月秘密清剿”?
独立团第三次重建,主要负责外线游击,内线由特务队负责,遇紧急情况两者再相互配合。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是规模远不如从前。
1936年2月,高敬亭又从皖西到鄂东北巡视。
根据个人掌握的情况,再按照他个人的理解方式,高敬亭又发起一次清理整顿。
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开始对罗作凡不放心,还是采取了老一套的办法。
罗作凡成为烈士,其鄂东北道委书记的职务,改由陈守信接任。
陈守信很有能力,也很有威信,第一次组建的独立团,就是由他和方永乐、徐诚基等人带到皖西交给高敬亭的。
在陈守信领导下,独立团在游击队配合下,不停的与敌周旋,不仅保卫了根据地,还经常配合红28军作战。
1936年8月,独立团在平汉铁路附近击溃敌一个连,接着又在何家冲、刘家山等地的战斗,多次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1936年12月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回到南京的蒋介石,又开始玩弄阴谋诡计。
为了达到消灭大别山红军的罪恶目的,蒋介石开始策划所谓“三个月秘密清剿”。
这次“清剿”之所以冠名“秘密”,是怕引起舆论谴责。
1937年4月下旬,蒋介石撤消“鄂豫皖边主任公署”,将它改名为“鄂豫皖边督办公署”,仍由卫立煌担任督办,在其下面分设三个办事处:岳西、经扶、礼山。
蒋介石之所以这么做,等于把“秘密清剿”的前线指挥部,推进到了红军根据地的旁边。
资料显示,蒋介石这次调动的部队,规模超前,仅正规军就有38个团,地方保安团也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12个。
敌人做好一切准备,于4月底开始行动。此时的高敬亭,早已从皖西再次来到鄂东北。
当他从缴获物品中偶然得知计划,大吃一惊,立即召开鄂东北道委和红28军联席会议,商量对策。
为了变被动为主动,高敬亭这样安排:根据地只留少数便衣,其他主力全部打到外线,以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希望能在运动中想办法歼灭敌人。
根据这个计划,红28军244团1营(最强的主力)带着刚重建的2营,立即转移到平汉铁路以西地区,与桐柏山红军游击队汇合;林维先带着特务营和手枪3分队转移到黄冈大崎山;高敬亭本人身边仅留下手枪1、2两个分队。
敌人这次“清剿”,虽然是秘密行动,没有对外宣传;但是力度超前,采取了类似于红军长征前对付中央根据地的办法,“清剿”主力也全换成他的亲信。
为了应对敌人“秘密清剿”,高敬亭前期的安排很到位,可是后来的做法却让所有人看不懂。
主力跳到外线,高敬亭带着手枪团1、2两个分队,赶往光山、罗山边界地区检查工作。
谁也想不到,就在敌人大军压境之际,不知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居然又开始搞清理整顿。
在这次整顿中,又发生许多让人伤心的事。
根据史料记载,被列入整顿名单的,有鄂东北道委书记陈守信、罗陂孝特委书记郑定国、光麻特委书记章家胜、罗山县委书记张发宽。
除此之外,还有第一路游击师和第九路游击队的师长和政委。以上这些好同志,全都不幸成了烈士。
在这次整顿中,鄂东北独立团的团长秦贤安和政委黄仁庭,也被列入清理名单,所幸的是后来都幸免于难,黄仁庭后来还成了开国少将。
整顿结束时,高敬亭重新提拔、任命一批干部。由军部秘书胡继亭接替陈守信担任鄂东北道委书记,郑维孝接替郑定国担任罗陂孝特委书记,陈希堂和李远明分别接替秦贤、黄仁庭担任鄂东北独立团的团长、政委。
这次整顿并没有达到原本想要的目的,反而削弱了战斗力。
此时敌人早已开始行动,把根据地包围得水泄不通,到处都是枪声。
新任命的一批领导干部,还没有到达指定位置,更不可能交接工作,敌人的枪声就已“啪啪啪”响个不停。
这时的鄂东北,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呢?说出来让人难以相信。
敌人在老君山、天台山、大小鸡笼山、何冲等地,已构筑好数也数不清的碉堡。这些碉堡全部串联成线,每个路口都设有哨位。

天台山
通过“碉堡”“倒林”“地扑哨”三者结合方式,敌人早就把根据地围得水泄不通。
5月底,敌人在外围得手后,开始向道委所在地的卡房、天台山一带进攻。
新任命的道委书记胡继亭还没来得及接手。由于代理领导人不力,应对迟缓,敌情不明,道委机关和直属队200多人被包围。
为了掩护道委机会,鄂东北独立团紧急行动,可是由于新任命的领导人情况不熟,应对不力,在掩护道委机关向北突围时,出现许多伤亡。
好不容易突围到光山凌云寺以北地区,又遭到敌102师包围。虽然侥幸突围,但在刘家山又遭敌阻击,遭受更大损失。接下来还有让人更揪心的事。
6月7日,鄂东北独立团转移到湖北礼山(大悟县)以东的高庙、沙河店一线,又陷入敌人包围,再次出现重大伤亡。
由于连降暴雨,部队疲劳不堪,再加上指挥不力,独立团不幸被打散,所剩人员全部被敌人压在两叉河内。
危机还没有解除,更大的危机又突然出现。
由于山洪突然暴发,许多战士被洪水夺去生命。收队清点人数时,独立团仅仅只剩下30多人,由1连连长韩先印和指导员郑先炎带领突出重围,其余大部分牺牲。
这是三年游击战期间,独立团遭受的最严重损失。只要提起这场灾乱,幸存者无不痛哭流涕。

七、第四次重建鄂东北独立团
独立团仅剩30多人,敌人还在不断围攻,为了应对危机,在高敬亭指导下,鄂东北道委决定重建鄂东北独立团。
胡敬亭虽然已被任命为鄂东北道委书记,但是因情况处处危机,根本无法从高敬亭身边抽身上任,道委书记职务只好暂时由吴先元代理。
此时蒋介石“三个月秘密清剿”已接近尾声,但是战斗仍然激烈,就连高敬亭也被敌军包围在鄂东北大山内,形势很危急。
6月中旬在高敬亭指导下,吴先元以鄂东北道委代理书记身份,把活动在光麻一带的第三路游击师调到罗陂孝地区,同时收笼那些已治好的伤病员,再与独立团突围回来的30多人合编,第4次重建鄂东北独立团。
独立团又活跃在黄安、麻城、光山、罗山、信阳、孝感一带,为粉碎敌人“秘密清剿”继续斗争。
由于形势危机,这次重建的独立团人数并不多,只有140多人,下辖2个连和1个30多人的手枪队。仅从数字就可看出斗争的残酷性。
重建是在罗山铁铺门坎岭进行的,团长由老红军顾士多担任,政委李世怀也是老红军。

李士怀
完成独立团的重建,高敬亭就带手枪团二、三两个分队回皖西。途中遭遇民团头子易本应袭击,在南向店鹭鸶湾将其歼灭。
独立团重建后,很快就从大悟山南下,主动袭击孝感境内的三汊埠车站,路上与敌一个营遭遇,用突袭方式全歼敌2个连,毙俘200多人。
7月中旬独立团进入平汉铁路西侧,在便衣队配合下先后攻占信阳婆婆寨、尖山寨等敌据点,歼敌100多,缴获许多衣物和粮食,全部发老百姓。接着又转回铁路东侧,攻打应山县衙门口炮楼,将它摧毁,然后又转到东阳岗一带,这时已经扩大到3个连。
8月15日,独立团活捉敌人2个电话兵,知道反动保安团一个连已从西阳岗出发向杨店进发,立即在杨店设伏,经过1小时激战将其全歼,然后乘胜追击三汊埠民团,歼敌60多人。独立团又壮大到200余人。
在此期间第9路游击师和道委特务队,也在大、小鸡笼山一带与敌人苦苦周旋40多天,终于突出敌人包围圈,先后转移到铁路东西侧的四望山和大、小悟山一带活动。
八、开赴抗日前线
7月中旬,高敬亭回到皖西,一夜间情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根据姜术堂从西安带回的中央文件,主动与卫立煌谈判。

红28军军政委员会旧址:皖西鹞落坪
经过10天左右谈判,双方很快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战协议。
虽然停战协议已经签署,可是活动在鄂东北的独立团并不知情,周边的国民党军也仍在继续“围剿”,独立团被迫自卫,在孝感、礼山、罗田等地经常整排整连歼灭敌军。
到了当年9月,停战协议才传至鄂东北。根据高敬亭命令,独立团立即开往红安七里坪西侧的山区休整,准备抗日。
1938年春,大别山红军被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在高敬亭率领下开赴抗日前线。由鄂东北独立团改编而成的四支队第九团,在巢湖县境内主动打响对日作战第一枪。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大别山三年游击战期间,鄂东北独立团先后四次重建,虽然伤亡惨重,但是仍然顽强存活下来,重新活跃在抗日战场。
向英雄的鄂东北独立团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