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称歼-50战机再次被目击,引发广泛关注。网传歼-50原型机已开展相关测试,重点看这张图片——拉近观察会发现,它的空速管消失了。
要知道,空速管的作用是测量飞行速度,通常在战机验证阶段会配备;而空速管的移除,意味着歼-50已进入更高级别的飞行测试阶段。
对于歼-50的出现,以及未来中国是否会发展核动力航母,我们该如何看待?
国防部此前表示,会根据装备技术的提升推进航母建设——这相当于间接印证了核动力航母的发展规划。
更何况,目前大连造船厂已能看到疑似核动力航母的建造迹象,仅弹射器就有四条,预计该航母排水量可能达到12万吨。
再看沈飞研发的歼-50,此次堪称“横空出世”。要知道,歼-35目前还在排队准备服役,歼-50却已亮相,且它的三发引擎设计颇具特色——第三台引擎可替代尾翼的控制功能。
当前,第六代战斗机尚未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但各国已形成一个共识:必须具备“全景隐身”能力。
什么是“全景隐身”?现在的第五代战机仅能实现正面隐身,侧面因保留双斜尾翼,隐身效果大打折扣;而第六代战机需打破这一局限,无论正面、侧面还是背面,都不能有凸起的尾翼。
如此一来,战机在雷达影像中会呈现出极扁的形态,不再是一块明显的目标,而是一条细小的线条,隐身涂层的效果也能最大化发挥。
不过,无尾翼设计也带来一个难题:战机操作稳定性会大幅下降。比如在进行大角度转向时,需要精准控制动力与速度才能保持稳定;当机身突然抬头或俯冲时,无尾翼状态下操作系统的有效性会远不如有尾翼时。
理论上,加装一台辅助引擎可缓解这一问题,但要让三台引擎协同工作,对操控系统和控制电脑的要求极高。而从目前信息来看,沈飞的歼-50似乎已攻克这一技术难关。
相比之下,美国的第六代战机仍停留在“动画演示”阶段,尚未出现实际的机动测试机型,中国在这一领域已明显领先。
至于核动力航母,从中国的海洋战略需求来看,发展核动力是必然趋势。未来中国计划建设6艘航母,其中3艘大概率会采用核动力——只有核动力才能支撑航母远航至“地球另一端”,毕竟核动力航母更换燃料的频率更低,续航能力远超常规动力。
回顾中国航母发展历程,走的是“稳步求进”的路线:最初因缺乏航母技术,购买“瓦良格”号改造为辽宁舰,摸索整套航母运作体系(要知道,造出航母只是第一步,掌握全系统运作才是关键)
随后自主建造山东舰,实现从“改造”到“自研”的跨越;如今更是跳过蒸汽弹射,直接掌握电磁弹射技术——无论是中国自身评估,还是美国的观察,都认为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非常成功。可以说,福建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人在海洋上站起来了”。
但也要看到,目前福建舰采用的常规动力(烧重油),续航能力有限,大致只能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等区域活动,若要进行更远距离的部署会比较吃力。因此,未来发展3艘核动力航母后,中国航母才能真正具备远航至全球各地的能力。
除了航母,中国未来的海军布局还会重点发展核动力潜艇。在核动力潜艇正式形成战力前,中国会先通过水下潜航器实施“蜂群战术”——面对美国18艘俄亥俄级核潜艇(4艘为巡航导弹核潜艇,14艘为弹道导弹核潜艇,吨位达1.8万吨,近期还曾进入南海炫耀武力),单艘潜航器或许难以追踪,但十几艘潜航器在海洋中协同搜索,就能大幅提升对敌方核潜艇的探测与威慑能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