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在其署名公众号“饶议科学”发文称:
2035年之后,中国因为科学发展,不断出现重要的发现和发明,从而也顺其自然逐渐获得诺贝尔奖,以后越来越多。
日本获诺奖的高峰期在2000年至2040年,之后下降。这种变化是因为日本在2010年至2040年的政策和文化性错误,导致日本科学不仅在国际相对退后,而且不如自己之前的历史。
到2050年,中国因为科学发展的程度和时间,而相应的诺奖数量超过日本。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日本人北川进的研究是1992年就出基本成果了,1997年出成熟论文,实际研究是在上世纪80年代。
其实诺贝尔奖(尤其是物理化学医学)有数十年的延迟,现在发的奖,都是上世纪8、90年代开始的研究。
上世纪8、90年代正是日本最辉煌的时代,家电统治全球,中国小康家庭以拥有一台日本电视机为荣,日本资本家叫嚣买下整个美国。
那时候中国在 干什么?大量的人口还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
再比如屠呦呦,2015年获奖,她的研究成果是1971年,上世纪70年代,实际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
中国什么时候科研能力上来的?
2000年甚至2010年之后,据此合理预测,2030年就有一部分诺奖级成果,2040年就应该比较大规模的出现诺奖成果。
所以饶毅预言的2050年诺奖数量超日本,有一定的合理性。
另外,评委的zzzq也会影响中国的获奖数量,因为实际上每年达到诺奖级别的成果是比较多的,但最终入选,还和评委的倾向有关。前苏联就有大量的诺奖级研究成果并没有获奖。
至于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基本上都是zzzq奖,萨特对文学奖、哈耶克对经济学奖都提出过已经沦为zz工具的观点(和平奖更不用说了)。这类奖,中国籍得到的可能性很小。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特:诺贝尔文学奖在客观上表现为给予西方作家和东方叛徒(文雅点的翻译用叛逆者)的一种荣誉。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我必须坦承,要是当初有人征求我对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意见,我会断然反对。我反对的一个理由,是担心颁发这样的奖项往往会助长跟风摇摆的学术风气,就像我看到某些显赫的科学基金会所做的那样。
当然了,和平奖的定位,不是星空君随便说的,有皇军官方认定:
还有人和星空君理论,说菲尔兹奖没有延迟性,为什么中国没有。
事实上,菲尔兹奖4年发一次,2010年以来才发了三次,你先别急... ...
至于拿意识形态来说事的,星空君引用一段话:
一些文章声称中国相对而言还是不尊重好奇心驱动的研究、对年轻科学家的支持不足、学术氛围不够开放包容——这些问题大抵存在,但是我认为这有挺大比例是跟美国学的。美国学术界现在进行时地在搞意识形态大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