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最新评论称,中芯国际28纳米良率提到98%,真厉害不过靠牺牲利润来换现金流,这策略够狠。
2024年,中芯国际收入达577亿元,创历史新高,与去年相比增长12%,然而净利润大幅下滑超两成,钱未消失,皆投入扩产与国产替代之中。
黄金制程,芯片世界的隐形冠军
你使用着智能手机,驾驶着智能汽车,甚至家中智能家电运行时,或许都不清楚:支撑那些设备的芯片,多数并非是最先进的5纳米或3纳米制程的。
实际上28纳米芯片被称作“黄金制程”,因其能满足全球超七成的芯片需求,从物联网设备、汽车电子直至工业控制器,28纳米制程于性能、功耗和成本间寻得了最优的平衡。
拿下此市场,便如同拿下芯片产业之半,这便是中芯国际专注28纳米的缘由——它非最先进,却为最实用者,
血拼策略,高良率却不追求高利润
2017年,中芯国际的28纳米如同刚学走路的孩童:低端的PolySiON工艺尚勉强能够量产,高端的HKMG良率停在40%的关键节点,那时分析师直言:“良率若不突破,28纳米便是赔本的物件!”
当下中芯国际在28纳米这一节点上的良率已达98%,处于行业顶尖水准,通常而言,高良率常会带来更高利润,然而中芯国际却主动使利润减少了。
这种打法就一个字:熬凭借高良率带来的成本优势,主动降价来抢占外资占据的市场份额,2024年其产能利用率达92,5%几乎是满负荷在生产。
现金流为王,拖入消耗战的狠招
中芯国际存在一种有效的方式,即凭借高良率、高利用率来降低单位成本,当良率达到98%且产能利用率拉满时,即便单片利润较少,现金流却能得以稳定。
2024年中芯国际经营性现金流为226,59亿元,这好似一场高手对决,我先使自身有损失,却也要让对手损失更甚。
简单来说,便是将对手拖入消耗战:先不重视利润,全力开足产能,凭借高良率与高利用率把成本压至最低,如此现金流反倒稳定了,若对手想要跟进,就得跟着赔本。
国产替代,不再被卡脖子
中芯国际正在加快推进国产替代,当美国限制进口设备之时,中芯国际将大量资本投入国产设备,目标是使28纳米产线设备国产化率达75%以上。
这便意味着,即便遭遇最严苛的技术封锁,中芯国际也能够使28纳米产能正常运转,如此进行战略布局,并非是为了短期内能赚取多少利润,而是为了彻底摆脱被卡脖子的风险。
官方看好,高盛上调目标价
2025年9月16日,高盛将中芯国际港股H股12个月目标价大幅上调15%,至731港元并且维持对该股票的买入评级。
高盛分析师认为,由于中国IC设计公司及人工智能趋势的推动,预计中芯国际长期将实现更强劲增长,此情形会为其产量与平均售价提供支撑。
两个反常识疑问,引发思考
这种打法引发了两个反常识的问题:其一为何高良率未能换来高利润?其二这种两败俱伤的打法能够持续多久?
中芯国际主动将高良率带来的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并非为了利润优势,而是意欲抢占市场份额,
第二个问题,中芯国际2025年计划资本开支为75亿美元,与2024年的73,26亿美元相近,由于巨额投入,折旧成本大幅上升,2024年折旧增长了23%,预计2025年还会提高20%。
中芯国际预计2025年毛利率会回归至20%左右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毛利率已然回升到22,6%此情形显示出,借助规模效应,中芯国际正逐步消化那些成本压力。
实际影响,从市场份额到国家战略
中芯国际的此策略在市场已有实际影响,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营收为44,6亿美元,毛利率达21,4%。
对比之下,全球晶圆代工的大公司台积电,凭借先进制程占据了70,2%的市场份额,而像三星、联电这类其他玩家则面临更大压力。
更为关键的是,此策略为国家整个芯片产业安全提供了保障,如同网友所言:“无论多少纳米,如今至少我们能用芯片来生产芯片了,相较以往只能以低端制造业去换取芯片要好得多,往昔可是百千件衣服换一个芯片,”
车规级芯片市场当下开始火爆,每辆智能汽车需用500到1500颗芯片,并且这类芯片中大部分无需采用最新制程,28纳米完全足够使用。
中芯国际在北京新建一厂,专门生产28纳米及以上的芯片,首期计划投资76亿美元,目标为每月能产出约10万片12英寸晶圆。
如同往昔家电行业开展价格战,格力、美的这类企业,为获取市场份额,敢于赔本抢夺用户,最终先亏而后盈利,使得众多对手在中途便支撑不下去了。
中芯国际当下所走的路大致相同,只是其赛道更为高级,投入的赌注更多——不单单是为了市场份额,更是涉及国家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