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北京知青回陕西寻找初恋,看到初恋儿孙满堂他悔恨:我错了......
2025年的北京,秋高气爽,天坛公园里人来人往,枫叶染红了半边天。
75岁的陈卫东拄着拐杖,慢慢走在祈年殿旁的小路上。他的背有些驼,头发早已花白,但眼神依然清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
他喜欢来天坛散步,这里安静,能让他暂时忘却内心的孤寂。
这天,他坐在长椅上休息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笑声。
一位老人带着一个小男孩在草地上放风筝,风筝摇摇晃晃飞上天,小男孩拍着手喊:“爷爷,飞高了!飞高了!”
老人的笑声爽朗,充满了慈爱。
陈卫东看着这一幕,心头一震,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年轻的脸——林秀娥,那个50年前在陕西柳树沟村的女子,那个他此生最爱的女人。
那张脸,带着温柔的笑,像是昨日才见过,却又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
1973年的陕西,知青岁月,艰苦却充满了青春的激情。
那时的陈卫东,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而林秀娥,是他生命中最明亮的光。
1973年,年轻的陈卫东响应号召,作为北京知青下乡到陕西柳树沟村。
那是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只有一条泥泞的土路,房子多是土坯房,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窟。
陈卫东和十几个知青被分配到村里的生产队,住在一间破旧的知青点,屋顶漏风,墙角长满了霉斑。
刚到村里时,陈卫东很不适应。
北京长大的他,从没干过农活,镰刀拿在手里总觉得别扭,锄头抡几下就累得气喘吁吁。
村里的乡亲们看他细皮嫩肉,私下里都笑话这个“城里娃”干不了活。
陈卫东咬着牙,暗暗发誓要证明自己。
村支书林大有是个豪爽的中年汉子,看陈卫东是个实在人,就常叫他到家里吃饭。
林大有的外甥女林秀娥,20岁出头,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干姑娘。
她眉眼清秀,干活麻利,性子温和却不失坚韧。林秀娥常帮知青们洗衣做饭,教他们怎么割麦子、种红薯。
陈卫东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黄昏,她背着柴火从山上下来,脸上挂着汗珠,笑起来却像春风拂面。
“卫东,你这城里人咋连柴火都不会劈?”林秀娥笑着递给他一碗热水,眼神里带着点揶揄。
陈卫东挠挠头,脸红了:“这不正学着嘛,秀娥姐,你教教我?”
从那天起,林秀娥就成了陈卫东的“老师”。她教他怎么用镰刀不伤手,怎么挑水不洒,怎么辨认山里的野菜。
陈卫东学得认真,渐渐地,他不仅适应了农村生活,还成了生产队里的干将。
乡亲们不再叫他“城里娃”,而是亲切地喊他“小陈”。
柳树沟的日子虽然苦,但年轻人的心是热的。晚上,知青点里总会传出笑声,有人拉手风琴,有人唱歌,陈卫东还会讲北京城里的新鲜事。
林秀娥常来知青点串门,带着自家做的玉米饼子或者红薯干,分给大家吃。她总坐在陈卫东旁边,听他讲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还有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
“卫东,你说北京的天安门有多高?”林秀娥托着腮,眼睛亮晶晶的。
“高着呢!站在底下看,脖子都得仰酸了。”陈卫东比划着,逗得她咯咯笑。
渐渐地,两人的关系近了。陈卫东发现,林秀娥不仅能干,还特别善良。
有一次,村里一个孤寡老人病了,林秀娥端着热粥去喂,忙前忙后,连自己的饭都忘了吃。还有一次,生产队赶着去公社交粮,半路遇上暴雨,粮食眼看要被淋湿,林秀娥第一个冲上去,用自己的衣服盖住麻袋,淋得像个落汤鸡。
陈卫东看在眼里,心动在心里。他开始留意林秀娥的一举一动,喜欢她笑起来时眼角的小弧度,喜欢她干活时哼的小调。他开始找借口接近她,帮她挑水,陪她上山砍柴。
林秀娥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脸红的次数多了,说话时眼神总会躲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