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野鸡种群恢复,现在乡下越来越多了,古代中国人怎么没有将野鸡驯化呢?

信息来源于《中国家禽》、科普中国、BioLib、《中国鸟类志、《遗传》。会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的物种,一般来说本身种群基数

信息来源于《中国家禽》、科普中国、BioLib、《中国鸟类志、《遗传》。

会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的物种,一般来说本身种群基数就较大,就算经历过种群数量骤降的阶段,但种群还算是健康的,不然早就被提高保护等级了。

曾经在乡间田野里窜来窜去的野鸡也是如此,90年代和21世纪初它们一度变得相当罕见。随着保护意识的提高、禁猎举措和环境的恢复,如今它们又开始抛头露面了。虽然肯定没有上个世纪说的“开着锅自己就飞进去”的级别,但除了“城巴佬”,大部分农村人肯定是经常能看到了。

所谓的野鸡一般指的是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及其30多个亚种,因为它们数量众多,我总是会好奇:怎么古人就没驯化雉鸡呢?

现代家鸡的祖先是红原鸡(Gallus gallus),这个红原鸡至今都还存在,分布于我国的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地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雉鸡跟红原鸡都是鸡形目雉科的物种,怎么它们就没有成为咱们鸡圈里的家禽呢?而且明明古人驯化了鸭、鹅等众多禽类,咋就偏偏漏了雉鸡?

怎么不驯化雉鸡?

考古研究发现: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等考古均出土了鸡骨的遗存,这说明中国是最早驯化鸡的国家之一,最早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雉鸡也早已存在,古人类也曾圈养,尝试驯化雉鸡的。但是他们发现雉鸡比起红原鸡更难管理,主要是雉鸡警惕性太强,性格比较暴躁,圈养起来养了好久依然会在笼舍里横冲直撞,受伤后又治不好,完全是白费功夫。相比之下,红原鸡因为本身就适应群体生活,只要多圈养几只关在一起,它们的情绪就很稳定。

就算能养活雉鸡,想要可持续发展也是很难的。红原鸡对产卵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很乐意在很多鸡的鸡圈里产卵,而且全年都能产卵。而雉鸡一般都是独立筑巢,养得多了,它们就会拒绝产卵。就算愿意产卵,一年也就2窝,每窝6-12枚,这能吃个啥?

家鸡因为生得多,所以鸡蛋和鸡肉的产出都很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是最理想的蛋白质来源。在相同的饲养成本下,雉鸡经济效益明显偏低。

我没吃过雉鸡,不过据说雉鸡肉的纤维较粗,没有家鸡好吃。我觉得这倒是不意外,也许红原鸡的肉也相当柴,但因为被人类长期选育,肉质才会更符合我们的口味和烹饪习惯。要是雉鸡当时能驯化成功,也许情况就反过来了。

家鸡在驯化中还发展出了许多作用,早上可以用来报时、是祭祀的材料、也可以是娱乐性的斗鸡。这些作用能被找到,再次证明了家鸡是更契合人类的。

不过雉鸡因为好看的外形在我国古代还是拥有特殊的文化意义的。《礼记·月令》中记载雉是“阳鸟”,被认为是节令变化的重要物候标志;周代将雉羽用作车服仪仗的装饰;汉代以后,雉鸡成为重要的狩猎对象,上层社会盛行的“雉祭”和田猎活动,使得雉鸡的狩猎价值超过了其作为家禽的饲养价值。

可能这样的文化定位也削弱了古人驯化雉鸡的动力,毕竟可以看出古人还是希望雉鸡保持野性。

据《国语》《周礼》等古籍记载,古人还是会饲养雉鸡的,但已经没有打算驯化了,不过是当成贵族衣服的材料,以及供观赏和狩猎用的。全都限于皇家贵族,从未普及到民间成为主要家禽。

美国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表示,动物驯化并不只取决于人类的需求和技术,能被驯化的物种本身就必须满足繁殖快、生长快、性格温顺、适合社会化圈养的条件,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结果。

因此雉鸡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这些标准,它们天生就不适合被驯化。

生态价值

现代农业技术已经能实现对雉鸡的人工养殖了,但这些雉鸡属于“半驯化”状态,与完全驯化的家鸡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关注雉鸡应该更关注它们的生态价值。

雉鸡也许不能成为人类的重要家禽,当然它们肯定自己也不稀罕,但雉鸡绝对是其自然栖息地不可或缺的食物链中层。它们是杂食性物种,通过觅食各种昆虫能起到控制虫害的作用;吃各种草籽后再带到其他地区拉出来,能促进植物繁殖和群落扩散,有助于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更新。

另外雉鸡作为广泛分布的鸟类,也能为鸟类进化、生态适应性等研究提供重要样本。

所以说它们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食用或经济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