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本人都有危机感,时刻提防着别人篡位,区区一个太子,谁给他的自信,让他觉得自己的位置稳如泰山?
秦朝没有立太子的说法,长子扶苏根正苗红,不还是被始皇帝发配到长城守边境,最后被胡亥钻了空子矫诏赐死。
汉惠帝刘盈,正了八经的嫡长子,还是刘邦和吕后发迹前生的孩子,得到了丰沛功臣和宗室的一致拥戴,不还是差点让刘邦废了。
汉武帝刘彻当太子倒是挺稳的,但他可不是第一任太子,他的上一任是栗太子刘荣,为什么汉景帝要中途废太子刘荣另立刘彻,这其中没点斗争,刘彻能上得了位?刘彻当皇帝后,晚年就弄出了诛杀太子刘据的巫蛊之祸,他也当过太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理解自己的儿子呢?
曹丕当上太子费了多大的劲,和弟弟曹植水火不容,他登基后逼着曹植七步作诗,做不出来就砍头,不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吗,怎么能水火不容?
隋文帝杨坚雄才大略,一开始立杨勇为太子,杨勇当了二十年太子,到最后还是被废为庶人,难道过了二十年杨坚才发现杨勇不适合做储君?杨广和独孤皇后在其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杨勇是不是后悔没有早点有所作为,反而被自己的弟弟抢占了先机。
李建成做太子时,他的弟弟李世民是天策上将,掌管天下大半兵马,他知道李世民是他最大的威胁,所以千方百计给李世民下套,结果做人不够狠绝,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翻了盘。李建成这种有做为的太子都不行,更何况那些没有丝毫作为的太子。李世民篡位上位,他的儿子们也不遑多让,有父皇做表率,诸位皇子就把太子李承乾逼上了绝境,只能有样学样图谋造反,最终被贬为庶人。
宋太祖赵匡胤不立太子,他的弟弟赵光义以皇太弟的身份准备接班,搞的不伦不类,结果自己死的不明不白,自己的儿子也被杀得干干净净。皇太弟不搏一搏,身份就可能变成皇叔了,就当不上皇上了,你说不搏一搏能行吗?宋朝的宋仁宗和宋英宗生不出儿子,都得搞过继才行,也不知道是不是宋太宗提前把阴德败光了还是咋的,就很迷。
明朝太子朱标堪称是历史上最稳的太子,朱元璋多喜欢集权的一个皇帝,居然安心把政务交给朱标处理,这说明朱元璋最信任他这个儿子,只可惜朱标不长寿,居然提早死了。一个堂堂太子,在视察西安的路上就病死了,而且还是急病而亡,这其中也引起了很多猜想,是不是有人想夺位给他下的毒?怎么就这么巧?看来朱标这个太子之位也不够稳。明朝太子之位最稳的应该是明武宗朱厚照,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是明孝宗朱祐樘的独苗,不立他立谁?
清朝康熙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因为康熙超长待机,胤礽做了四十年太子,结果这一拖就拖出了问题,他的几个弟弟都盯着他的位置,最终搞了个九子夺嫡,胤礽没多大作为就被赶下了台。雍正是夺嫡继位的,他知道太子之位的凶险,所以他干脆废除了储君制度,不再设立太子,发明了遗诏制度,等死后再公开遗诏,这都是夺嫡落下的后遗症。
皇帝是个孤家寡人,太子也是个孤家寡人,这俩孤家寡人,是天然的互斥属性,而恰巧太子对皇帝的威胁最大,因为太子年轻,皇帝年老,年轻人迟早要替代老年人,而老年人偏偏不想让年轻人替代。
太子看似是准皇帝,但位置最不稳,父皇怕他夺权,哥哥弟弟们对他的位置又虎视眈眈,如果太子不搞点骚操作自保,早晚会被替换。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不算并立的割据政权),总共册立过大约100-150位太子,能正常继位的差不多三分之一(该数据出自deepseek),你就说当个太子不搞点骚操作能行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