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高血压碰上糖尿病,降压药怎么选?警惕:两类药有风险,最好别用

现如今,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很常见的慢性病,而且有不少中老年人都同时患有这两种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

现如今,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很常见的慢性病,而且有不少中老年人都同时患有这两种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40%~60%,而高血压患者也更容易出现糖代谢异常。

同时患有这两种病的患者平时去买药,都得买好几种,有时候还老是忘记吃,但是高血压加糖尿病可都不是小事,二者“狼狈为奸”会大大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不按时用药或者乱用药更会让风险倍增。

一、为什么高血压和糖尿病总爱“结伴而来”?

很多人不解,为啥自己血压高了,血糖也跟着凑热闹?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在发病机制上有诸多交集,如胰岛素抵抗、交感神经系统亢进、内皮功能异常等,这些共同的病理基础,使得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常相伴而行,而且要求在治疗上要综合考虑。不仅如此,两者还会互相“添乱”,共同作用于靶器官,大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肾脏损伤、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1. 损伤血管:高血压和糖尿病都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让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糖尿病患者还更容易存在血脂代谢紊乱,会让这种沉积更严重,最终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

2. 损伤肾脏:高血压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会引发糖尿病肾病,两者叠加会让肾功能衰退速度加快,甚至提前发展为尿毒症。

3. 损伤眼睛:高血压可能导致眼底出血,糖尿病会引发视网膜病变,两者共同作用会大幅增加失明风险。

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如何选择用药?

基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害,想要更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单独控制好血压或血糖都不够,必须两者都达标才行。所以,用药的核心原则就是“一箭双雕”,既要降血压,又要兼顾对血糖、肾脏的保护,避免用伤糖、伤肾的药。

1. 首选:沙坦类药物,如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等。

优势:这类药不仅能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减少肾脏的尿蛋白排泄,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注意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钾和肾功能,避免高钾血症的发生。

适用人群:所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尤其适合已经出现尿蛋白、早期肾病的患者。

2. 次选:普利类药物,如培哚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优势:作用机制与沙坦类药物类似,同样能降压、护肾、改善胰岛素抵抗。不过,部分患者在服用普利类药物后可能出现干咳,若咳嗽严重需停药,换用沙坦类药物。

适用人群:同样适用于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情况的患者,不耐受沙坦类药物的患者也可用普利类药物来代替。

3. 联合用药:在服用沙坦类或普利类药物的基础上,若血压仍不达标,必要时可加用地平类药物,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以此来增强降压效果。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脚踝水肿、牙龈增生等副作用,若症状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优势:这类药通过扩张外周动脉来降压,对血糖、血脂无不良影响,不会加重糖尿病;

适用人群:若单独用沙坦类或普利类药物后血压仍不达标(目标血压<130/80mmHg),可联用地平类降压药,两者作用机制互补,降压效果更强。

4. 绝对避免:这两类药尽量不用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长期使用可能升高血糖、加重胰岛素抵抗,还会导致电解质紊乱,仅在其他药物无效且血压极高时,短期小剂量使用。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如心慌、手抖),还可能轻微升高血糖,仅在合并冠心病、心衰时,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

三、用药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总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用药管理,比单一疾病更复杂,稍不注意就可能踩坑。每位患者应结合自身病情、合并症、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耐受性等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切忌盲目跟风用药或自行调整剂量。除此之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血压、血糖双达标,缺一不可

很多患者只关注血糖,忽视血压,或反之,这是最大的误区。根据指南要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达标要求更为严格,需控制在<130/80mmHg,而血糖也需严格达标才行。建议每天早晚各测1次血压,每周测2-3次空腹及餐后血糖,定期查糖化血红蛋白,确保两者都在目标范围内。

2. 警惕低血糖和低血压双重风险

部分降糖药(如胰岛素、磺脲类)可能引发低血糖,而降压药可能导致低血压,两者叠加会让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更严重,甚至增加跌倒、昏迷风险,尤其是老年人会更危险。建议患者在服药期间随身携带糖果、饼干,若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或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及时补充糖分并监测血压。另外要避免空腹运动和过度节食。

4. 不擅自换药、停药,定期复查

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是终身疾病,需长期服药,擅自调整方案会让血压、血糖反弹。患者一定要做好病情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来调整用药方案。此外,还需定期复查,建议每半年查1次肾功能(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评估肾脏损伤情况;每年查1次心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彩超等,排查冠心病、左心室肥厚、颈动脉斑块;每年查1次眼底,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