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这些尘封的黑白影像,我们得以重返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外滩的洋楼巍然屹立,弄堂里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舞厅的爵士乐与街头的吆喝声交织成独特的城市旋律。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一起走进那座既迷人又复杂的城市,去感受它曾经的辉煌与喧嚣。
历史照片:上世纪的上海#1 现代上海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国际租界引入了先进的市政管理和公共设施,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了电报、电话、电影和舞会等西式生活方式。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上海。
这张拍摄于1902年的照片记录了上海义勇军沿南京路列队行进、参加游行的场景。该部队成立于1853年,目的是在动乱时期保护在沪外国侨民。
#2 这张照片摄于1906年,展现的是上海商业街的景象。当时的上海已成为中国东部乃至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商业一派繁荣。
#3 这张1913年的照片拍摄于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的万国储蓄会内部。该机构由法国人于1912年10月创办,持续经营至1937年被国民政府勒令停业。
#4 上海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上海的居民最先体验了真正的现代都市生活——接触媒体、广告、电影,接受高等教育等。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初的上海虹口市场附近,每天都有本地渔民、农民和屠夫聚集在此售卖货物。
#5 1907年,上海电车公司的施工人员在南京路铺设轨道。这条上海首条有轨电车线路主要沿商业街行驶,从静安寺延伸至上海总会大楼,全长6.04公里,终点站设于上海总会大楼。
#6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0至1912年间,怡和洋行丝厂的经理夫妇在成排的缫丝机前留影。该丝厂及后续建立的纱厂,既是怡和洋行早期核心产业,也是上海工业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产丝绸远销世界各地。
#7 20世纪初,电影已成为上海市民最重要的娱乐方式。至1920年代,全市影院坐席达四万个,上座率极高,最受欢迎的是武侠片与家庭伦理剧。这张照片拍摄于1922年成立的明星影戏学校教学楼内。
#8 1930年,歌唱明星周璇(左三)留影。此时她已从明月歌舞团舞台走向银幕,以主演43部电影的成就成为上海巨星。
#9 除了电影,体育赛事已成为沪上流社会的新风尚。网球、赛马等运动令名流们沉醉其中,不少外侨更在此创办赛马会等组织。图中为三位上海名媛凝神静候网球比赛开场。
#10 凭借独特的政治格局与地理优势,上海开埠后逐渐发展为远东最繁华的贸易中心。图为1930年代外滩滨江步道街景。
#11 1927年3月29日,国民政府于租界外设立上海特别市。图为同年街头场景:小贩正向洋人士兵兜售香烟。
#12 图为1930年代南京路街景,两侧商铺招牌铺天盖地,霓虹闪烁。
#13 图为上海码头吞吐繁忙之景,画面记录码头工人吊装火车头的场景——此机车由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供。
#14 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跃升为中国唯一的世界级都市。图为1936年9月19日码头实景:苦力们正卸载成堆待售的西瓜。
#15 1843年首批26名英国商贾与传教士抵沪,揭开了外侨来华的序幕。至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的英侨数量已突破六千人。图为1930年代上海大饭店风貌。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上广告传媒业已臻成熟之境,成为当时商贸繁荣的生动写照。图为1935年外滩街景:公共汽车车身印有香烟广告。
#17 抗战期间上海沦陷后,意外蜕变为东方"卡萨布兰卡"——这座无需签证的自由港曾出现短暂经济活跃。然昙花一现,随着德国驱逐犹太人的要求,日军旋即实施严控。图为烽烟中的上海实景。
#18 图为1948年元旦上海街头的广告牌。除实体商品外,这些巨幅看板更争相预告最新影剧演出,满街招幌织就商业迷梦。
#19 图为1947年上海街景:人力车夫躬身穿行商街,身后广告牌如林矗立,斑斓招幌刺破市井喧嚣。
#20 图为1947年6月1日上海街头报摊。本土报刊与《时代》《时尚》等洋刊竞陈案头,舶来读物尤受沪人追捧,方寸报亭折射国际都会的知识之窗。
#21 图为抗战甫歇的上海舞场,舞女与盟军士兵翩跹共舞。
#22 图为1947年6月18日晨间场景:羊群阻塞外滩商路,造成交通拥堵。
#23 1949年5月1日,上海市场商贩正在售卖"555"牌锅具。两周后的5月14日,上海遭合围,国军部队开始撤离。
#24 1949年5月1日,美籍酒吧店主弗兰克与华裔妻子在自家店内留影。
来源:Bygonely - Stunning Historic Photos of Life in Shanghai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