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4 日,日本执政党自民党举行总裁选举投票。在第二轮投票中,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以多数选票胜出,当选自民党第 29 任总裁,大概率将出任日本新一任首相。值得关注的是,这是 1955 年自民党成立以来首位女性总裁,而此前高市早苗曾两次参选自民党总裁均以失败告终。
回溯 2024 年自民党总裁选举,高市早苗在决选中曾遭 “逆风翻盘” 不敌石破茂,此次为何能成功取代石破茂上台?作为被外界视为安倍晋三右翼路线坚定追随者的她,未来是否会延续 “安倍遗志”?其女性身份又将给执政带来助力还是阻碍?针对这些疑问,南都 N 视频记者专访了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进行深度解读。
高市当选后的关键程序与关注点陈洋指出,高市早苗的自民党总裁任期为两年,而非常规的三年。此次选举是因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辞职而启动的临时总裁选举,高市实际是接替石破茂剩余的两年任期。
其次,高市当选后,日本将面临约 10 天的 “总总分离” 状态 —— 即自民党总裁与内阁总理大臣由不同人担任。去年石破茂当选自民党总裁后,仅 4 天便在国会首相指名选举中当选首相;而此次高市当选后,临时国会首相指名选举定于 10 月 15 日举行,这一 “权力真空期” 相对更长,需重点关注。
最后,人事安排是高市当选后的核心看点。作为自民党首位女性总裁,她在党政人事布局上是否会与男性领导人有本质差异、是否带有个人鲜明风格,均值得留意。此外,一同参与此次总裁选举的小泉进次郎、林芳正、茂木敏充、小林鹰之等人,是否会进入内阁或担任自民党高层职务,也是后续关注焦点。
谈及对高市早苗的评价,陈洋表示,高市进入日本社会舆论与政界视野的时间并不长。2021 年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她初期选情不被看好,最终不敌岸田文雄,但凭借参选期间的 “强势表现” 获得安倍晋三的大力支持,也因此受到日本政界关注。安倍去世后,高市逐渐被视为其政治衣钵的继承者。
陈洋分析,高市被认定为 “安倍遗志” 核心继承者,主要源于两方面:其一,她的政策理念与安倍高度契合,例如在历史问题上持消极态度、积极推动日美关系发展、主张实施积极货币政策等,这些均是安倍政策的核心内容;其二,自民党内部虽有不少 “安倍路线” 的支持者,但多数人要么能力不及高市,要么缺乏她那样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高市因此成为核心人选。
高市当选是否意味着日本极右翼思想崛起?针对 “高市作为日本极右翼政客代表,其当选是否标志日本进入极右翼思想浪潮崛起阶段” 这一问题,陈洋给出了否定答案。他认为,高市的当选在某种程度上是 “偶然事件”,反映的是自民党当前的困境,而非日本社会整体趋势。
陈洋解释,去年石破茂当选自民党总裁,是因为他在日本社会长期拥有高知名度,而当时深陷 “政治黑金” 争议的自民党,急需这样一位人物带领 party 走出困境。但石破茂执政一年来,不仅未能提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政治主张,在战后 80 周年 “首相谈话” 等关键议题上还反复犹豫、缺乏决断力,执政表现未达预期。
此次自民党选择高市早苗,一方面看重她相对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是认可其鲜明的政策主张,希望通过这位 “相对稳健” 的政治家带领自民党摆脱当前低迷状态。至于高市上台后对石破内阁 “遗留问题” 的 “修正” 效果,陈洋认为,高市已明确表示将延续 “安倍路线”,未来石破政府的多项内外政策可能会被调整,但最终成效仍需观察。
高市执政对美日关系的影响高市早苗在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 “加强日美关系”,其强硬的政治风格以及早年在美国的学习、实习经历,将如何影响日美关系?她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关系又将如何发展?
陈洋分析,高市延续 “安倍路线” 的主张,意味着她上台后会继续深化日美同盟,推动两国在各领域加强合作。预计未来日本仍将积极推进 “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 倡议,推动以日美为核心的亚太小圈子(如美日菲、美日澳合作机制)。事实上,2021 年底修订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三份文件,已明确日本中长期安保防卫目标,因此即便首相更迭,日本对美政策大方向不会出现大幅变动。
不过,陈洋也指出,高市缺乏丰富的外交经验,在对美关系处理上存在短板,但其美国经历能帮助她更好地理解美国社会,对推动日美关系有一定积极作用。尽管高市政治风格强硬,但担任首相后需从日本国家利益出发通盘考量决策,现实政治环境与自民党内外权力博弈,可能会限制她的 “强硬” 空间。从战后日美关系历史来看,日本多数时候以对美妥协让步收场,高市政府大概率也会延续这一趋势。
关于高市与特朗普的关系,陈洋表示可参考 “特朗普 1.0 时期”—— 当时日美关系稳定,关键在于安倍与特朗普建立了良好私人关系;而 “特朗普 2.0 时期”,石破茂未能复制这一模式,如今高市也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高市英语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作为女性领导人,她能否获得特朗普的足够尊重存在不确定性,这或将影响未来日美同盟关系。
作为日本自民党首位女性总裁,高市早苗有望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这在长期由男性、高龄政客主导的日本政坛中,无疑是历史性突破。但陈洋强调,“突破” 背后,高市将面临体制与社会的多重压力,女性执政的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
从政治结构来看,日本政坛长期由男性掌控,高市上台后难免遭遇体制阻力。例如自民党等传统政党内部权力核心仍由年长男性把持,高市在政策决策、内阁人事任命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派系制衡;同时,日本政界隐性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即便高市在形式上实现 “突破”,实际执政中仍可能遭遇 “玻璃天花板”。
从社会期待来看,高市面临性别刻板印象与双重标准的压力。一方面,日本媒体与公众对女性首相的要求更为严苛,往往期待其 “温柔”“洁净”“无瑕疵”,对丑闻的容忍度远低于男性政治家;另一方面,社会既希望她具备 “母性” 的包容与温柔,又要求她在安全、外交领域展现 “强势”,这种内在矛盾将给高市执政带来不小挑战。
陈洋认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的诞生是历史进步,但要实现实质性变革,仅靠个人能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制度支持与社会共识。只有当性别不再成为评价政治人物的前提,日本政治才算真正走向成熟与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