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其实有五位,不妨盘点一下,看看都有谁?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道尽了古代权力斗争中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难以言说的紧张关系,笼罩在中国古代每一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道尽了古代权力斗争中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难以言说的紧张关系,笼罩在中国古代每一个王朝的开端。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大汉后,几乎将昔日并肩作战的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铲除殆尽;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在洪武年间掀起一波波血雨腥风,将蓝玉、胡惟庸等开国功臣几乎诛杀一空,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图片

打天下时同生共死的兄弟,坐天下时成了眼中钉,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开国皇帝屠杀功臣仿佛成了一条难以打破的 “铁律”,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历史总有例外。

翻开二十四史,会发现五位特殊的开国君主——他们未动屠刀,反与功臣共享荣华;不玩猜忌,演绎了君臣和睦的佳话。

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其实有五位,不妨盘点一下,看看都有谁?

一、秦始皇嬴政

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其开国难度堪称前无古人。十年间,秦军如秋风扫落叶般歼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在这个过程中,王翦、王贲父子灭五国,蒙恬北击匈奴,李斯统筹内政,皆为不世出的奇才。

这些名字,个个都是能搅动风云的人物,可在以严酷著称的帝王嬴政面前,却他们最终都得以善终。

有人说嬴政冷血,可细品他的操作,分明是“实力碾压”的自信。嬴政亲政后,迅速铲除嫪毐集团和吕不韦势力,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手腕和雄才大略。在他的宏伟蓝图中,王翦、王贲、蒙恬等名将不过是执行计划的优秀工具。

王翦灭楚前“求田问舍”示弱,他照给封赏;蒙恬统30万边军,他派扶苏监军却从未猜忌;李斯参与制定郡县制、统一文字,他明知李斯有私心,仍用其才直到沙丘之变。

我认为,嬴政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很关键。郡县制取代分封,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功臣再厉害,也不过是帝国的“职业经理人”,也只能获得爵位和俸禄,而无法拥有独立的封地和军队,这就从制度层面消除了功臣拥兵自重、威胁皇权的可能性。

图片

二、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出身于南阳刘氏皇族旁支,在王莽篡汉、天下大乱之际,率领义军揭竿而起。刘秀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宽厚的性格,逐渐在众多起义军中崭露头角。

他先后击败王莽的主力军、平定河北地区的割据势力、消灭赤眉军等,最终于公元 25 年登基称帝,定都洛阳,重建汉朝政权,史称 “东汉”。

刘秀从一介书生到复兴汉室,其间的艰难险阻不言而喻。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与“云台二十八将”等开国功臣居然善始善终。

这些将领不仅得以保全性命,更获得丰厚封赏,甚至部分人还能参与朝政。

刘秀的宽厚固然源于本性,但更重要的则是他推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治智慧。

他给予功臣们极高的荣誉和物质待遇,却巧妙地将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专业文官手中。如此既保全了君臣情谊,又确保了国家的有效治理。

邓禹、耿弇、冯异等名将得以在和平时期享受荣华富贵,而刘秀也凭借这种宽柔并济的统治艺术,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图片

三、唐太宗李世民

严格说,李世民不是开国皇帝——他爹李渊才是。但论起打天下的功绩,玄武门之变前的他,灭薛举、平刘武周、败窦建德、降王世充,几乎是“一人扛着唐朝走”。

登基后,他把24位功臣画进凌烟阁,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皆在其列。最让人感慨的是他对魏征的态度:这个曾效力太子李建成的“仇人”,敢当面骂他“昏君”,李世民却能忍下怒火,说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之所以能与功臣和睦相处,一方面得益于他超凡的容人之量和宽广的胸怀,另一个是因为他本身就是最大的“功臣”,还是这一批人最年轻的,因此没必要担心功高盖主。

再一个是背后是制度的底气。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驳正、尚书省执行,权力被切成三块,任何个人都难独大。

李世民要的,不是“功臣绝对忠诚”,而是“君臣共商国是”。他曾说:“朕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这种胸襟,让贞观朝成了古代君臣关系的“理想范本”。

图片

四、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手握重兵。公元 960 年,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契丹和北汉的联军,行至陈桥驿时,手下将士发动兵变,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后,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 “北宋”。

赵匡胤即位后,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那些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要知道,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夺权的事件屡见不鲜,赵匡胤自己便是通过兵变登上皇位的,他深知武将专权的危害。但赵匡胤并没有采取屠杀功臣的方式,而是通过一场巧妙的 “杯酒释兵权”,和平地解除了功臣的兵权。

随后,赵匡胤不仅给予这些功臣丰厚的赏赐,以爵禄富贵养之,给了功臣足够的“体面”,用最小的代价,消除了最危险的隐患。

图片

五、明成祖朱棣

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靖难”,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这种得国方式使得他先天缺乏合法性,不得不更加依赖自己的核心团队。

姚广孝的谋划、朱能的勇武、张玉的牺牲(张玉在靖难之役中战死,后被迫封),构成了朱棣成功的基石。

朱棣与他的靖难功臣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在这种背景下,屠杀功臣等于自断臂膀,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对自己的功臣集团则优待有加,对自己的核心功臣团队是信任和优待的。

图片

历史虽有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的残酷铁律,但这五位皇帝用他们的智慧和行动,留下了温情的例外。

评论列表

无聊的人
无聊的人 8
2025-10-09 16:42
李世民不杀功臣?唐初杀的功臣比刘邦都多

无聊的人 回复 用户16xxx25 10-11 12:22
你就说他杀没杀功臣吧,都说他不杀功臣,死的那几个表示老子都是自杀的?

用户16xxx25 回复 10-11 01:32
李二是开国皇帝吗?傻不傻

王雨
王雨 1
2025-10-09 15:40
刘邦也算,他没杀功臣,灭掉的都是造反的异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