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既要还要?韩国一边反华游行示威,一边对中国游客免签来赚钱

本月23日和28日,首尔街头接连出现极右团体的“反华”示威。而就在今天,韩国政府却正式对中国团体游客试行免签入境政策。中

本月23日和28日,首尔街头接连出现极右团体的“反华”示威。而就在今天,韩国政府却正式对中国团体游客试行免签入境政策。

中国驻韩使馆已在免签政策试行前发出提醒,告诫中国游客要远离韩国当地的集会,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韩国在经济利益与政治情绪间走钢丝的现实。

01 韩国的“两面派”

一边反华,一边免签,韩国近期对华态度显得格外撕裂。

就在几天前,韩国极右团体在首尔市区举行“反华”集会,参与者达百余人。

他们举着标语,喊着口号,声称“中方介入世界各国选举”,甚至断言“6月举行的韩国总统选举无效”。

而不到一周后,韩国政府却热情地向中国游客伸出了橄榄枝。

从9月29日开始,中国三人以上团体游客可以免签入境韩国并停留15天,这一政策将一直试行到明年6月30日。

这不是韩国第一次出现反华示威。早在今年9月中旬,韩国警方就已禁止个别民间团体在明洞的中国驻韩大使馆前进行“反华”示威。

但这些团体随后“移步”到首尔永登浦区大林洞等中国人密集居住地,继续展开他们的示威活动。

02 经济困境的无奈之举

韩国政府对华免签政策背后,是不得不面对的经济现实。

据携程预测,2025年韩国入境游客数量将达1530万人次。

而韩国政府的计划更为雄心勃勃——希望吸引1850万外国游客,这一数字远超携程的预测。

韩国旅游产业在新冠疫情期间遭受重创。

根据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韩国旅游产业的总销售额为24.4万亿韩元,虽然同比增长40.5%,但仍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约90.9%。

细分来看,旅行社业、博彩业与国际会议业等仍未恢复至2019年前的销售水平。

面对这样的经济压力,韩国政府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投向曾经支撑韩国旅游业半壁江山的中国游客。

03 中国游客的消费实力

中国游客,尤其是中国女性游客,一直是全球旅游业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女性用户在签证、出境游、定制游、境内游方面均占据主导。

在出境游、定制游、境内游三大高客单价的旅行场景中,女性用户占比均超过55%。

从目的地偏好来看,中国女性用户更倾向于短途出境目的地。

在同程旅行平台上,预订热度排名第一的出境目的地就是首尔,其后才是曼谷、金边、新加坡和东京。

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更是令人咋舌。

据新罗酒店集团数据显示,大中华区游客正成为驱动韩国高端旅游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

特别是中国内地一二线城市20至40岁的客群,他们不再满足于普通观光,而是追求所谓的“韩式奢享”(K-Luxperience)。

04 免签政策的局限与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此次的免签政策并非毫无保留。

它仅适用于“指定旅行社组织的3人及以上中国旅游团”,个人自由行游客仍需要办理签证。

这一安排透露出韩国政府的谨慎态度——既想吸引中国游客提振经济,又希望保持一定的可控性。

中国驻韩使馆也反应迅速,在政策试行前就发布提醒,建议中国游客“远离集会,加强安全防范”。

使馆特别指出,当前韩国部分地区特别是首尔明洞、大林洞等地不时发生针对中国人的示威游行。

除了人身安全,使馆还提醒中国游客“切勿拍摄军用设施、军事设备及情报部门等敏感机构建筑”。

同时建议不要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如确需使用,务必提前熟知韩国相关法律法规。

05 难以调和的矛盾

经济需求与政治情绪之间的冲突,短时间内恐怕难以调和。

从数据来看,韩国旅游产业正处在从疫情中恢复的关键阶段。

截至2024年底,入境韩国的国际游客数量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约94%。

国际旅游收入也达到了疫情前的97%,但这似乎仍不能满足韩国的经济需求。

韩国政府已将推动与K-文化内容联动的体验型旅游。

扩大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旅游,以及提升康养与美食旅游等高附加值旅游内容的品质与竞争力作为主要政策方向。

然而,这些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韩国社会能否营造一个安全友好的旅游环境。

走在首尔街头,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边是中国游客提着大包小包从明洞的化妆品店出来,另一边是抗议者举着标语在高喊反华口号。

韩国政府则试图在两者间保持平衡——既允许示威活动继续进行,又通过警方限制示威地点,同时热情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

精明的韩国商家们早已学会对政治纷争视而不见,他们正忙着训练店员学习中文,准备迎接免签政策后即将涌入的中国旅游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