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对“试岗杀猪盘”,要精准“反杀”

今年以来,社会上出现一种以“试岗”为名的求职“杀猪盘”骗局。不法分子精准锁定求职人群,诱导求职者一步步落入转账陷阱,涉案

今年以来,社会上出现一种以“试岗”为名的求职“杀猪盘”骗局。不法分子精准锁定求职人群,诱导求职者一步步落入转账陷阱,涉案金额从数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记者调查发现,这场骗局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法分子精准锁定求职人群、冒用上市公司名义抛出“试岗补贴”诱饵、伪造“官方文件”三重手段,层层突破求职者心理防线。

不久前“无薪试岗”话题引发社会热议。以“试岗”为名的求职“杀猪盘”则是诈骗行为,比前者更恶劣。以新闻中的王萍萍为例,先收到诱人短信再收到精美PPT,其中提到试岗安排。王萍萍抱着尝试心态同意试岗,被引导加入所谓的内部工作群,对方以“需要个人出资进行数据分析测试,收益为30%”等为由诱惑转账,被骗5000元,最后醒悟群里同事全是托儿。

据悉,此类骗局并非个例,已有多位受骗者公开分享了高度相似的经历。记者梳理发现,该骗局核心在于不法分子精准运用“针对性推荐”“冒充知名公司”“伪造官方文件”三重手段,层层递进降低求职者警惕,最终实现诈骗目的。这类诈骗手段固然经过周密设计、比较狡猾,但也与年轻求职者缺乏社会经验、相关主流招聘平台缺少设防有关,相关方亟待汲取教训。

过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之所以高发频发,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法分子获得了受害者的个人信息,然后实施精准诈骗。这种“试岗杀猪盘”中,不法分子容易得手,也是因为获得了求职者个人信息。那么,不法分子的信息是从哪儿获得的?这类诈骗案有个共同特点是,受骗者都在不同招聘平台提交了简历或求职信息,即招聘平台泄露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充当了“帮凶”。

因此,必须对招聘平台信息保护责任漏洞进行系统审视,在此基础上全面补漏,才能从源头遏制这类诈骗活动。从受害者角度来说,在哪个平台提交过个人信息,遭受损失后可追究平台的连带责任。同时,鉴于“试岗杀猪盘”与招聘平台信息保护失责有关,应依法调查、追究平台责任。在双重追责的倒逼之下,无论主流招聘平台还是国有引才平台,才能守好安全关。

有关执法部门还要将招聘平台作为破案、追凶、追责的主要线索,先查清谁从招聘平台“偷”走求职者信息,再查清通过哪些交易渠道卖给了谁,继而顺藤摸瓜追查“试岗杀猪盘”具体实施者,不管其藏身境内境外,要一个不少缉拿归案、依法追责。只有如此,才能对“试岗杀猪盘”形成精准“反杀”。当然,办案人员也可以与求职者合作对这种骗局进行“反杀”。

针对求职诈骗现象,从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到人社部、公安部,均多次提醒求职者警惕求职陷阱。比如最近,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和公安部刑侦局共同发布重要提示称,“出国工作,轻轻松松月入过万”“赴他国挣大钱”……那些“诱惑多多”的“境外高薪”招聘信息,背后可能是犯罪团伙的诱饵。此外,还应该针对“试岗杀猪盘”,及时发出提示以及采取整治行动。

被不法分子冒用的上市公司等知名企业和有关部门,要对涉诈舆情加强监测,及时向求职者发布警示信息,以免求职者上当受骗,同时也维护了企业形象。作为年轻求职者则要听劝:务必警惕交费入职、预存考核等偏离正常招聘流程的环节,一旦遇到要求转账、下载陌生App等情况,应果断拒绝并留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只有增强抵抗力,才能防求职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