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寒冬,莫斯科前方100公里的阵地上,德国士兵正在雪窟窿里瑟瑟发抖。
零下40度的严寒冻住了一切东西,甚至包括柴火。
一线将领请求后撤整顿,但统帅部的命令告诉他们:苏联士兵也在挨饿受冻,你们要挺住。
12月,士气低落的德国士兵,发现前线多了一群人——他们穿着长袍子,戴着皮帽子,踩着雪橇。
这是刚坐着火车,从西伯利亚运来的远东苏军。
正是这群人,打破了莫斯科的僵局,粉碎“台风行动”,将德军在1942年1月赶到上百公里外。
消息传到波兰狼穴,纳粹元首大怒,痛骂自己的东方盟友日本“不争气”。
按照轴心国之间的协议,德国一旦和苏联开战,日本应该出兵远东,夹击苏联。
但日本政府是雷声大,雨点小。
日本关东军早在2年前就跟苏军交手,结果被朱可夫狠狠教训,之后日军就有“恐苏症”。
其实1941年初,日军计划了声势浩大的“关东军特别演习”,简称“关特演”。裕仁亲自下达命令,关东军和朝鲜驻军林林总总70万人参加演习,几乎是侵苏预演。
可是最后关头,日本人还是怂了,取消了“关特演”,等于彻底放弃北上野心。
那么在1939年到1941年,日苏关系有什么变化?日本的“关特演”规模有多大?这次演习为何不了了之?
(专注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这对我很重要,谢谢。)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这个小国走上崛起之路,在东亚地区30多年没打败仗。
日本军队成为决定日本国策的强大势力,一直和政府抗衡。
到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政府的温和派领袖、军队的保守派将领,都被日军激进军官屠杀,日军完全控制了政府。
3月份,广田弘毅担任首相,立刻修改《日本帝国国防方针》。
以前的日本国防方针,还有“保护日本独立自主,保护日本海外侨民”这种话。
1936年的修改,直接写着“武力是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一旦局势变化,应先发制敌,取得胜利”。
8月的“五相会议”上,广田内阁通过“国策基准”,以前的日军有“北守南进”的战略,现在变成了“南北并进”。
也就是说,日本把苏联也列为第一等对手,要准备对苏战争。
其实在1934年,王牌间谍佐尔格就向苏联透露,日本有进攻苏联的想法。可是日本陆军的人数、装备水平不足,所以军部把侵苏计划放在第二梯队。
1936年后,关东军真正准备对苏作战,增加了关东军的人数。
1937年-1938年,关东军内冒险主义盛行,因为根据情报,苏联那边不太平。
苏联政府、党内、军队都发生动荡,有战斗力的部队,有经验的将领,都被整顿。
当时在远东地区,伪满洲国北部的苏军有25万以上,共12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几个机械化旅、炮兵旅。
他们装备坦克和装甲车1600多辆,各种飞机800多架,各型火炮2500多门。
而当时的关东军,人数只有苏军的三分之二,在20万人左右。他们本有7个师团的主力,但2个抽调入关,参与了侵华战争。
日军的重武器,如重炮、坦克,都少于苏军,坦克只有可怜的300多辆,飞机200多架,火炮1100多门。
日军不仅人数没有优势,而且武器装备数量不如苏联。但关东军就是有自信,觉得苏军在内部动荡后不堪一击。
结果在1938、1939年,张鼓峰、诺门罕两次冲突,苏军把日军彻底打趴。
1938年夏天,苏军在中朝苏三国边境的哈桑湖一带频繁活动,日军调查发现,苏军已经在哈桑湖附近修建工事,核心在张鼓峰。
7月底,日本朝鲜军、关东军联合进攻张鼓峰的苏军,起初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但苏军迅速反击,远东军区派了万人来夺回张鼓峰,苏联的坦克、飞机开来,日本主力第19师团遭到重创。
苏军在8月1日反攻,4天后日军撤退,双方开始谈判。
此战日军伤亡1400多人,苏军也伤亡800多人,看似是两败俱伤。
但日军被苏联的火力震撼了,苏军的轰炸机、重炮、坦克,像不要钱一样丢炸弹、发炮弹。
日军分析认为,如果跟苏军在伪满边境拉开干一仗,耗费的资源不亚于关内的一场会战。
彼时侵华战争还在日方进攻阶段,武汉会战耗空日军资源,关东军和朝鲜军被下令不得扩大事端。
1939年初,中国蒋氏政府退往重庆,日军打完了武汉会战,遭受10万伤亡,但战争并未画上句号。
此战消耗了日本战前储备的所有资源,日军打不动了。
而中国当时有苏联支持,日本政府对此非常不满。
1939年初,日本开始在中蒙边境制造摩擦。5月,关东军出动第23师团,在诺门罕和苏军打了一仗。
这一仗长达3个月,双方拉开阵势,大炮、坦克、飞机对轰,结果日军一个师团几乎全部报销。
此战的伤亡,是二战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按照最多的数字来分析,日军伤亡可能在4万,打掉2个师团的兵力,东京大本营哑口无言。
这一战后,日本陆军不再提“北上”,海军的南下战略成为军部的主旋律。
同时,苏联也没想着在远东搞太大的动静,因为德国这台战争机器已经运转,年末发动了战争。
1939年10月,日本和苏联签署停战协定。
次年,双方都表示想长期的和平——日本希望苏联停止援华,苏联希望日本不要在远东动手,自己要全力提防德国。
所以在1940年秋,日本和苏联开始谈判,希望拿出一个和平条约。
1941年3月,《苏日中立条约》基本确定,日本和苏联都拿到了想要的东西。
4月13日,条约在莫斯科签订。
对此,最不开心的就是德国。
在签订条约前两天,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找到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告知对方德国即将和苏联开战。
该消息传回东京,日本政府炸锅了。
德日是轴心盟友,日本有义务帮助德国,否则同盟关系会变得脆弱。但现在苏日之间刚刚签署协议,日本政府、军部都不希望和苏联开战。
日本开始密集搜集欧洲情报,最后得出结论,德国的确会在6月入侵苏联。
6月初,纳粹元首直接召见大岛浩,他直言不讳:“希望日本北进,协助德国进攻苏联。”
盟友发话,日本不能不给面子。
陆军参谋本部开始考虑对苏作战问题,最后拿出了一个北方备战计划,这就是“关东军特别演习”。
1941年6月22日,德国带着仆从国入侵苏联,三路大军共550万人。
苏军一泻千里,西部军区连一天都没挺住,其他苏军也夺路而逃,苏军半个月内损失200万人。
一切迹象都表明:苏联可能要趴下。
这时候德国政府催着日本出兵,驻德大使大岛浩三天两头传达德国的战报,称苏军已经无法反击。
于是乎,7月7日,日本陆相东条英机下令发起“关特演”。
该演习由参谋本部在6月中旬计划,调动关东军、朝鲜军、中国派遣军、日本本土驻军共16个师团、13个边境守备队、6个坦克联队、1个骑兵旅,还有大量炮兵、防空、铁道部队。
这次动员,日军代号“102调动”,计划调动70万大军。大本营命令各地部队都低调开拔,军官们对任务目标一无所知。
7月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签署全国戒严令。
关东军接管伪满全境主要交通枢纽、大城市、矿山、工业区。黑龙江、吉林的十几万中国平民被临时征发,去帮日军搞后勤。
日军的战斗计划是从黑龙江和吉林两路出击,第8、第9、第12三个师团是主力,第4、第5、第6师团在其后。
日军准备把中国派遣军的弹药和粮食运回东北,还有大量宝贵的燃油,直接导致侵华日军油库见底。
关东军准备好了,就差从国内和中国内地调兵,就能开始“演习”。
结果这个节骨眼,日本海军、陆军、外交部吵成一团,陆相东条英机举棋不定。
因为在7月底,日本入侵了维希法国的殖民地越南,美国宣布冻结日本资产,并开始石油禁运。
这个转变,让东亚战局天翻地覆。
日本几乎没有石油,战争需要的石油全靠进口。尤其是海军,一天烧一万吨油料,这还算是少的。
要是马力全开,加上飞机,日本的500万吨石油储备,仅仅够海军用一年。
所以一旦和苏联开战,把这些油料都用在对苏作战上,日本帝国耗费巨资打造的海军就得趴窝了。
那一旦陷入持久战,日本只能投降。
海军是万万不能容忍这一点的,所以海军将领在御前会议力陈“南下才有国运”,要去印尼抢夺石油,最终裕仁天皇点了头。
同时,日本情报部门结合苏联、德国、芬兰、罗马尼亚的情报,判断德国不会立刻取得胜利,苏联不会倒下。
于是乎,1941年8月9号,准备了一个月时间的“关特演”被叫停了。
陆军下发《新版作战纲要》,关东军的任务变成“防御苏联”,不再提进攻的事儿。
雷声很大的“关特演”,最后草草收场,最开心的就是苏联。
苏军在远东部署了50万以上的军队防御关东军,日本不再发难,莫斯科赶紧把远东的精锐部队调回欧洲,赶上了年末的莫斯科保卫战。
正是莫斯科战役的胜利,让苏德战争转变到正面相持,为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创造了空间。
当然,德国人对日本这个盟友很不满,但纳粹也没什么办法。毕竟德国还希望日本能打击美国,帮自己拖住美国。
不过到最后,轴心国在1943年几乎同时被美国和苏联反攻,这也算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
参考资料:
1.《“关特演” 计划述评》李凡
2.《日本北进, 南进战略演进过程述考》李小白,周颂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