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夕,朋友圈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秀恩爱大赛。餐厅的预订链接、花店的涨价通知、商场的促销短信…这一切都在提醒你:这个节日,请务必做点什么。
但作为一个懒人,我选择不过。
不是消极抵抗,也不是酸葡萄心理,而是我是一个特别注重仪式感的人,但是我发现近几年真的是精力越来越低,几个小时的高能量,我需要两三天才能调整过来,所以越来越喜欢自己安静待着了。经过深思熟虑后发现:不过七夕,实在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生活方式。
01
不过七夕,因为不想参与“表演式浪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七夕变成了必须展示的“爱情成果日”。餐厅打卡、礼物比拼、红包截图…这些被量化的浪漫,逐渐演变成一场大型表演。
懒人懒得演。
真正的浪漫,不该是被商业日历绑架的例行公事。为什么非要在这天吃贵三倍的套餐?为什么非要送华而不实的礼盒?懒人宁愿在平常日子里,突然给对方带一块爱吃的蛋糕,或者周末一起窝在家里看部老电影,看到喜欢的东西当时就拥有了。
这种不刻意、不扎堆的温柔,才是懒人推崇的浪漫。
02
不过七夕,因为懒人擅长“日常储备”
懒人的爱情哲学是:爱要平均分配到每一天,而不是在特定节日集中爆发。
平时已经足够体贴,何必非要在这天刻意证明?早上起床顺手煮的咖啡,下班路上指带买的水果,睡前自然递上的温水…这些微不足道的日常,比任何节日礼物都更能维系感情。
懒人不过七夕,是因为早就把恩爱“分期付款”了。不需要在这天突击表现,也不需要通过节日来检验爱情。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平常日子里那些被温柔对待的瞬间。
03
不过七夕,因为懒人追求“极致舒适”
想象一下七夕的经典场景:挤在人群里等位吃饭,捧着快蔫掉的玫瑰花回家,吃着溢价严重的套餐…这真的享受吗?
懒人宁愿选择舒适:下班直接回家,穿上舒服的居家服,点个爱吃的外卖,和另一半看看剧打打游戏。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虚高的消费,没有必须感动压力。
真正的享受,是不用力地相处,是自然状态下的陪伴。
懒人七夕生存指南(如果你被迫营业)
当然,如果你有个重视仪式感的伴侣,这里也有些懒人友好方案:
提前点好外卖:省去排队时间,在家吃同样的大餐
网购礼物直接寄到家:避开人流,包装纸都省了
改期庆祝:错开七夕正日,体验感和性价比都更高
真诚就是最好的礼物:一句“我今天特意早点下班陪你”比什么都强
其实,过不过节从来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两个人是否能在日常中感受到彼此的用心,是否能在平凡日子里找到属于你们的节奏。
这个七夕,不妨理直气壮地懒一次。爱情不需要那么多外在的证明,舒服地做自己,坦然地被爱着,这比任何节日仪式都珍贵。
祝大家七夕快乐,不过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