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山地钻告别“负重前行” 无人机开启“轻装时代”

在石油石化勘探投资收紧、行业向“精益化”转型的当下,“提质、提速、提效”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当山地地震采集的测量、

在石油石化勘探投资收紧、行业向“精益化”转型的当下,“提质、提速、提效”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当山地地震采集的测量、放线、放炮工序借助RTK、节点仪、源驱动等新技术实现“效率跃升”,曾长期依赖“人挑肩扛、笨重机械”的钻井工序,逐渐成为制约项目运转的“关键瓶颈”。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打破传统桎梏?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钻井工程中心给出了答案——以重载无人机技术重构山地钻井新流程,不仅破解了人力短缺、效率低下的行业痛点,更为山地物探钻井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江汉范本”。

战略领航:锚定技术破局,从“零散尝试”到“系统推进”

“山地钻井不能再困于‘靠体力硬扛’,必须用科技破局,既要解当下之难,更要为行业探出路。”早在2022年,分公司决策层就为钻井技术变革定下基调,随即明确落地路径:将无人机适配山地钻井列为“行政统筹重点任务”,一边打通科研、装备、人力部门协作壁垒,优先保障技术研发与人员培训;一边建立“试点-复盘-优化-推广”闭环机制,每个试点项目均设专项工作组,从航线审批到成果转化全程跟进,杜绝技术创新“悬空”。

这场变革更离不开上级的强力支撑。地球物理公司以“科技赋能物探,推动传统工序转型升级”为导向,将“重载无人机适配山地钻井”列为重点攻关方向。装备管理中心牵头跨单位协作:协调航天院所模拟地形适配、联合企业定制载荷参数、组织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与南方分公司制定《山地钻井无人机作业技术导则》,从设备到规范提供全流程支持。“要把无人机打造成破解‘人力重、效率低’的核心工具,让技术真正服务野外生产。”公司的系列安排部署,为江汉钻井的实践注入关键动能。

江汉钻井以重载无人机吊装技术为突破口,历经数年对轻便钻机、机械臂、履带设备的艰苦探索,最终走出一条“技术+管理”双轮驱动的变革之路——用“空中生命线”拆解山地钻井的“笨重枷锁”,破解劳务老龄化、人力资源短缺的行业困局,让曾被贴上“大老粗”标签的山地钻井,逐步跟上物探采集新技术的步伐,正在从“零散尝试”走向“系统推进”。

技术突围:重构山地物探逻辑,从“空中搬运”到“全链智控”

2022年,江汉钻井的无人机探索迎来“关键转折”。在石柱北、建南北三维项目中,重载无人机首次亮相:原本需8人3小时搬运的1吨钻机,仅用15分钟便送达无人区作业点;新场三维项目中,通过优化航线与载重参数,无人机实现“钻具吊装+配件补给”协同,单点位设备部署时间从180分钟压缩至30分钟。“无人机不是简单的‘空中搬运工’,而是能重构流程的‘变革者’。”钻井工程中心副主任师涂锋的判断,在后续项目中不断得到验证。

2025年,变革进入“爆发期”:南郑三维项目里,无人机全程融入钻井流程——为悬崖带输送模块化钻具、配合吊运线缆,无人区布线任务从10天缩至3天,效率提升3倍;红星三维项目更创新“重载机+轻量机+中继机”集群模式:重载机负责风钻吊装,轻量机输送油料与物资,中继机保障信号覆盖,最终125口悬崖带钻井提前8天完工,创下“单日单机钻井5口”的行业纪录。

江汉钻井注重技术与生产的“深度绑定”。针对不同地形,悬崖带吊装前必复核风速与吊点,森林区优化避障算法防旋翼缠植被,无人区提前规划备用航线。同时,还将“四化”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落地:通过自主研发的地震钻井信息化平台与数据看板,实时监控无人机轨迹、钻机分布与完钻进度,实现“空中吊装+地面管控”无缝衔接,既避免空跑浪费,又确保作业安全。

生态重塑:激活行业价值链条,从“痛点破解”到“多维赋能”

“以前在悬崖带钻井,馒头冻得啃不动,夏天水喝到变味;现在无人机把热盒饭、温开水直接吊到井场!”从事钻井12年的江汉钻井项目运行部经理曹建洪,见证了后勤保障的“质变”。这背后,是江汉钻井“以人为本”的实践——当劳务工老龄化加剧、年轻人不愿干“背运重活”,技术创新成为吸引人才的关键。

在红星三维项目无人机的起降点,每天中午12点左右都有温暖场景:工作人员将热餐装入防摔保温箱,无人机按预演航线,精准送达12个钻井班组。“保温箱冬天能让开水保60℃以上,夏天让饭菜保鲜4小时。”中心副经理刘伦介绍,自无人机保障后勤以来,工人饮食投诉率归零,出勤率从85%升至98%。更关键的是,最苦的“背运环节”被彻底改变:十年前4人抬油料需3小时,如今无人机15分钟完成;6人协作的钻机,拆分成模块后2次吊装即可到位。

以前钻井招人的时候,年轻人一听说要背运设备、翻山越岭,大多打了退堂鼓;现在招聘操作无人机、管控信息化平台等岗位,不少学机电、自动化的年轻人反而主动来咨询。这说明,行业吸引力不仅靠讲情怀,也要靠给平台,让年轻人学真本事、参与新技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近两年新招的30岁以下司钻,已有12人能独立操作无人机辅助流程。

“过去我们怕‘没人来’,现在更怕‘留不住’,核心就是要靠技术升级改变行业的‘苦累印象’。”中心副主任师胡正华对此深有感触。

变革还延伸至应急领域。今年7月,红星三维项目一名工人被荆棘划伤需破伤风疫苗,无人机25分钟送达急救箱,较人力缩短80%耗时。项目运行期间,中心无人机共完成12次应急吊运,最远达15公里。结合“四化”管理中的“模板化管理”,江汉钻井还参与制定《无人机吊装安全操作规范》,形成全流程标准,让技术应用既高效又安全。

行业引领:开启山地“轻装时代”,从“江汉实践”到“生态共建”

在石油石化勘探“精益化”转型的当下,江汉钻井的探索更具行业价值。红星三维项目中,困难带单井人工成本降40%、设备故障率降35%、钻井周期缩25%;南郑三维项目采集效率提升30%。“我们不是第一个试无人机的,但第一个把它和管理创新融合,形成可复制模式。”中心取芯分队队长刘荆珠说,团队完善的《山地钻井无人机应用指南》,涵盖12个模块,为同行提供清晰路径。

面向未来,江汉钻井的探索从未停步。目前,中心正联合科研院校研发“AI+重载无人机集群”技术,目标实现“1重载+3轻量+1中继”智能编队,覆盖95%以上山地地形;推进“钻机模块化”升级,将风钻拆为100公斤内模块,适配更多机型;计划将吊装数据接入信息化平台,实现“钻井-采集”全流程数据联动,跟上物探技术升级步伐。

“我们的目标,是为行业闯出‘轻装突围’的高效路。”钻井工程中心经理梁福春表示,当山地钻井摆脱“笨重依赖”、行业甩掉“大老粗”标签、年轻人愿意入职,钻井终将从“制约因素”变为“增值环节”。

在国家能源勘探“向深地进军”的号召下,无人机架起的不仅是“空中生命线”,更是行业“未来之路”。江汉钻井十年探索证明:山地钻井的未来,不在“苦熬”,而在“巧变”。当无人机、信息化、模块化成为行业标配,山地物探钻井必将“脱胎换骨”,为国家能源安全注入更强“地下力量”。

分公司负责人说,江汉钻井的无人机实践,是传统物探向现代化转型的必然选择。破解了人、机、地的矛盾,我们就能在行业变革中站稳脚跟,为国家能源勘探“深地突围”筑牢基础——这既是责任,更是机遇。(赵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