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270万吨清流的秘密

清晨的湘江泛着微微的薄雾,江风带着凉意扑面而来。长沙城区日供水量接近270万吨,为了探寻这座城市水龙头背后的故事,记者沿

清晨的湘江泛着微微的薄雾,江风带着凉意扑面而来。长沙城区日供水量接近270万吨,为了探寻这座城市水龙头背后的故事,记者沿湘江西岸来到湘府路大桥与黑石铺大桥之间,走进了洋湖水厂的取水泵房。

推开泵房厚重的大门,迎面而来的不是清凉的江风,而是一股夹杂着机油味的热浪,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泵房内,四台单级双吸卧式离心泵正昼夜不停地运转,将湘江水源源不断地送入净水系统。原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12道工序后,化作清澈的自来水,通过地下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这里24小时运转,任何环节都不能出差错。”洋湖水厂负责人介绍,运行数据、电流电压、冷却水压力等关键指标,每小时都会被详细记录,还有严格的值班与交接制度,确保供水链条稳定。

离取水泵房不远处,还有另一套“水的回路”在运转——洋湖再生水厂。与泵房的工业感不同,这里像一座植物园:芦苇在风中摇曳,菖蒲沿着水岸延伸。水面清澈,鸟鸣与虫声此起彼伏,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的水曾是城市污水。

“我们在全国首次采用‘MSBR+人工湿地+湿地公园’的组合工艺,实现污水零排放和全部再生利用,出水达到准Ⅳ类标准。”湖南先导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在洋湖再生水厂,一滴污水的“重生”之旅就此开始。它先穿过粗格栅、细格栅,像被轻轻梳理的毛发一样,去掉混杂的垃圾和泥沙;随后,进入MSBR池,微生物在这里“进餐”,将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害物质;最后,清水流入三级人工湿地,穿过铺满碎石的湿地床,与芦苇、菖蒲、美人蕉为伴,在植物与微生物的默契合作下完成最后一次净化。

这些“新生”的水最终会被送往不同的去处——2012年建成投运的一期工程,每日处理污水4万吨,主要作为洋湖湿地的生态补水;2018年投运的二期工程,每日处理污水8万吨,除湿地补水外,还广泛用于洋湖生态新城的绿化浇灌和城市道路降尘。2023年投入使用的三期工程,每日新增10万吨处理能力,重点用于靳江河生态补水,形成覆盖河湖、湿地、绿化的多用途再生水网络。

依托这一体系,洋湖生态新城作为长沙市湘江新区近零碳示范试点片区,还布局了一系列绿色产业项目,打造洋湖零碳示范园。该园区是全国首个依托城市污水处理厂系统规划建设的示范园,将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城市湿地、中水厂、光伏电站、区域能源站、有机固废肥料厂等集于一体,探索水资源与能源循环利用的新模式。

人工湿地不仅让污水变清,还成了市民的休闲场所。记者在湿地步道上看到,有老人驻足拍照,也有孩子在家长带领下参加科普活动,亲眼见证污水变清水的全过程。

未来,洋湖将进一步拓展水资源利用的深度与广度——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同时,探索更多水生态修复技术,完善河湖补水网络,建设集水源保护、污水回用、湿地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那时,洋湖不仅是长沙的“水源地”,更将成为长株潭一体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枢纽,让这条看不见的水路延伸得更远、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