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林逋(967-1028 年),创作于他隐居杭州孤山期间(约 1000-1020 年)。
林逋一生不仕不娶,隐居孤山二十年,终日与梅花、仙鹤为伴,人称 “梅妻鹤子”。
他在山园亲手栽种梅花,每到梅开时节,便终日赏梅、咏梅,这首《山园小梅》是他咏梅诗的巅峰之作,也是宋代咏物诗的 “千古绝唱”。
诗最早收录于宋代《林和靖诗集》(林逋谥号 “和靖先生”),后被《宋诗钞》《千家诗》等选本收录。
南宋诗人陆游盛赞其 “暗香疏影句,千古无对”,清代王士祯更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评为 “咏梅第一句,古今不可超越”。
诗中 “霜禽”(寒冬的禽鸟,如鹤、鹭)、“檀板金樽”(指代世俗歌舞宴饮)等意象,既衬梅花的孤高,也显诗人的隐逸情怀。
白话翻译
百花凋零飘落,只有梅花独自明媚盛开,在小小的园子里占尽了清雅风情。
稀疏的梅枝横斜在清浅的水面上,淡淡的幽香在黄昏的月色中悄然浮动。
寒冬的禽鸟想要飞下来(啄食梅花),先偷偷打量(这高洁的梅花);
粉色的蝴蝶如果知道(有这样的梅花),定会为不能亲见而伤心断魂。
幸好我能轻声吟诵(与梅花相伴),不需要用檀板伴奏、金杯盛酒(的世俗宴饮)来亲近它。
一幅 “山园梅月图”,每句都藏着 “淡” 与 “雅” 的交织,五十六个字,把梅花的风骨与诗人的心境写得入木三分。
首句 “众芳摇落独暄妍” 的 “独” 字太妙 —— 不是 “开得艳”,是 “在百花凋零时独自盛开”,像寒冬里唯一的暖色,不与春天的百花争艳,只在寂静中绽放,瞬间把梅花的 “孤高” 拉满;
“暄妍” 的 “暄” 不是 “热闹”,是 “温暖明媚”,在寒冬里透着柔和的光。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全诗的 “魂”,也是千古咏梅的 “神句”:“疏影” 写梅枝的姿态 —— 不是 “密不透风”,是 “稀疏有致”,横斜在水面上,影子映在水里,像水墨画里的淡笔,不浓却有韵味;
“横斜” 二字,写尽梅枝的自然洒脱,没有刻意的规整,像随性生长的自在,满是 “无拘无束” 的雅。
“暗香浮动” 写梅香的特点 —— 不是 “浓烈扑鼻”,是 “淡淡的、若有若无”,在黄昏的月色里慢慢飘来,像我们路过花店,偶然闻到的一缕清香,记不住却忘不掉;
“月黄昏” 的背景太绝 —— 黄昏的月色柔和不刺眼,把梅影、梅香都裹在温柔的光里,没有白天的喧嚣,只有深夜的宁静,让梅花的清雅更显突出。
这两句没有一个 “梅” 字,却把梅花的形、香、神全写活了,像我们真的站在山园里,看着梅影、闻着梅香。
后两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是 “以物衬梅”:霜禽 “偷眼”,不是 “大胆啄食”,是 “偷偷打量”,不敢轻易触碰的敬畏;
粉蝶 “断魂”,是 “为不能见梅而遗憾”,从侧面衬梅花的珍贵 —— 连蝴蝶都想亲见,更显梅花的高洁。
结尾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则写诗人的心境:不用世俗的宴饮来 “讨好” 梅花,只需轻声吟诵就能相伴,不用刻意讨好,安静陪伴就好,满是 “知己相逢” 的默契。
林逋的 “山园赏梅”
写这首诗时,林逋已在孤山隐居十余年,他在山园里种了几十株梅花,有白梅、红梅,每到冬至前后,梅花就陆续开放。
每天清晨,他会先去看梅花,看哪枝开了新蕾,哪枝的影子映在水里最好看;
傍晚时分,他会搬一张竹椅坐在梅树下,看着月色慢慢爬上梅枝,闻着淡淡的梅香,有时还会对着梅花轻声吟诗。
有天黄昏,月色刚出来,他看到一只白鹤(他养的两只白鹤之一)落在梅枝旁,想啄梅蕊,却又停下,歪着头打量梅花,好像知道这花太珍贵,不敢碰。
林逋笑着说 “你也知道它好啊”,说着就坐在水边的石头上,看着梅枝的影子映在清浅的水里,暗香飘过来,裹着月色的凉,心里忽然有了诗句。
他回到茅屋里,铺开纸,提笔就写下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完自己读了几遍,觉得 “这就是我每天看到的梅花啊”。
后来有朋友来孤山看他,读到这首诗,说 “你这诗写的不是梅花,是你自己啊”。
林逋笑了,他知道,他写的梅花,就是他想过的生活:不沾世俗,只与清雅相伴。
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写的是一种 “不随波逐流” 的生活态度。
像梅花不在春天争艳,只在寒冬绽放;
像林逋不追官场名利,只在孤山与梅鹤为伴。
最后,祝愿大家都有时间像林逋那样,安静地和喜欢的事物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