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凌晨,四川自贡富顺县朝荣酒厂发生一起令人扼腕的中毒和窒息事故,导致3名员工相继殒命。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暴露了小微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漠视与管理的全面崩塌。
一、事件经过:凌晨清扫酿成连环惨剧违规进池:26日凌晨2时01分,员工郑某良在无任何防护措施下进入深1.6米的发酵池进行清扫作业。
4分钟致命:4分钟后,郑某良即中毒晕倒。现场负责人龙某洪及员工卓某全未采取通风或防护措施,相继跳池施救,结果同样倒在池中。
错过救援窗口:直至4个多小时后(早6时43分),经营者张某莲才发现事故并求救。救护车抵达时(7时15分),三人均已无生命体征。
调查揭示双重致命链:
毒气形成:酒厂此前停产近3个月(7月10日-9月22日),残留黄水长期发酵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通过池底暗孔渗入发酵池,形成沉积性缺氧环境。
违规作业:作业人员未按规定进行通风检测、气体监测,亦未佩戴防护装备,贸然进入封闭空间。
盲目施救:发现首名遇险者后,同伴未报警或使用设备,仅凭本能徒手救援,导致伤亡扩大。
酒厂虽小,隐患极大:
制度真空:未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台账、审批流程;无安全警示标志;未开展应急演练及员工培训。
现场失控:无专业监护人员在场;缺乏气体检测仪、正压式呼吸器等基础救援装备。
能力空白:从负责人到员工均不识有限空间风险特性,遇险时仅凭直觉行动,毫无科学施救意识。
监管疏漏:尽管属地政府多次检查,仍未能识别此类高风险作业隐患,暴露基层监管精准度不足。
此次事故为小微企业敲响警钟:有限空间≠普通空间!任何未通风检测的封闭场所均可能积聚致命气体。企业必须建立强制审批制度、配备专业设备、培训“安全明白人”,并严禁无防护盲目施救。惟有将“通风、检测、监护、应急”四步法内化为生产习惯,方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