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8x8重型卡车上搭载的相控阵雷达,静静立在旷野中,却在400公里外就锁定了美制F-35隐身战斗机的航迹。
在多数人印象中,中国探测隐形战机依赖的是固定部署的大型米波雷达站。这一认知已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推出的610B型车载相控阵防空反导预警雷达彻底打破。
这款雷达不仅具备强大的战场机动能力,更能在400公里外精准锁定F-35隐身战斗机,标志着中国反隐身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
首先是重大技术突破:S/L复合波段攻克隐身难题。国产610B型防空雷达作为第四代防空反导预警雷达,其核心技术突破在于采用了S/L复合波段设计。
这一设计巧妙平衡了反隐身与精度定位的双重需求:L波段充分发挥其反隐身特性,而S波段则显著提升了目标分辨率与定位精度。
该雷达估计搭载了7616个氮化镓阵列元件,雷达孔径达到48-62平方米,强大的硬件基础使其对400公里外的F-35等隐身目标具备可靠的探测与跟踪能力。
与传统米波雷达相比,610B不仅解决了定位精度不足的难题,更将反隐身探测从固定阵地延伸至机动部署,实现了质的技术跨越。
这款雷达的列装,证明中美隐身对抗的“单向透明”。
610B雷达的出现创造了中美战略态势的显著不平衡。美国投入万亿美金打造的隐身战机优势,在中国反隐身体系面前正在失效,而美国自身却缺乏应对中国隐身平台的有效手段。
这一局面形成了“单向透明”的战略困境:对美不利:美军赖以生存的F-35、F-22等隐身平台,在中国完善的反隐身网络面前逐渐“显形”,其渗透打击能力大幅削弱;对华有利:中国的歼-20、歼-35等隐身战机,在面对美军时仍能保持隐身优势,形成了“我能打你,你却难打我”的非对称态势。
美军目前尚未装备同等级别的机动式反隐身雷达,其“宙斯盾”系统的AN/SPY1D雷达主要针对传统飞行器,对隐身目标探测能力有限。这种技术差距使得美军在亚太地区面临严峻的隐身平台威胁。
610B雷达的功能远不止反隐身。它是一款真正的多功能预警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远程预警探测:专门针对隐形飞机等空中目标,有效探测距离达400公里;多目标识别:能够同时识别战术弹道导弹和近太空目标,可应对第四代导弹威胁;高精度跟踪:得益于较窄的波束宽度和先进信号处理技术,其测角精度甚至优于美国“宙斯盾”系统使用的AN/SPY1D雷达。
这种全面能力使得610B能够为后续拦截系统提供高精度目标信息,形成完整的“探测-跟踪-拦截”链条。
610B雷达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其高度的机动性。它安装在一辆8x8的北方工业北奔重型卡车4038A底盘上,具备快速的战术机动能力。
这一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战场优势:快速部署与撤收:能够在不同地域快速展开工作,极大提升了战场生存能力。灵活适应多种环境:可随作战部队机动,适应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隐蔽性与突然性:机动部署能力使对手难以预先定位和压制雷达阵地。
作为一款数字阵列雷达,610B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在现代复杂电磁环境下,它能有效抵御敌方的电磁干扰,保证雷达系统稳定运行和准确探测。这一特性在现代电子战环境下尤为重要,确保了即使在强电磁干扰条件下,雷达仍能保持对战场空情的持续掌握。
中美在隐身技术领域的竞争态势已经明朗:美国隐身战机在中国完善的反隐身体系面前逐渐失去神秘面纱,而美国自身却缺乏有效应对中国隐身平台的手段。这种“单向透明”的态势创造了显著的战略失衡——美军花费万亿构建的隐身优势被有效克制,而中国的隐身机队却在亚太空域来去自如。
610B雷达的亮相不仅证明了中国反隐身技术的成熟,更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事实:在隐身与反隐形的战略博弈中,天平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倾斜。对中国军工而言,探测F-35确实变得简单,而对美军而言,应对中国的隐身威胁却依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