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师长,打光了一个师,还是不能阻止美军怎么办?
铁原阻击战结束以后,时任志愿军第19兵团第63军军长的傅崇碧,昏睡了36个小时。
将军醒来后,只问了三句话......
在抗美援朝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五次大规模战役。
其中第五次战役,是规模最大,双方战斗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63军第189师,发明了“天女散花”的战术打法。
而美军则发明了“范佛里特弹药量”打法。
关于这场战役,我们一直称为铁原阻击战。
而美国人的叫法却是,打桩机行动。
1951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了抗美援朝史上第五次战役之第二阶段。
7天时间里,我军歼灭了身处南朝鲜的伪军第三师和第九师。
其他诸如第五师和第七师主力,也遭到了不同程度重创。
这里的伪军,并不是日伪,而是韩国出动的临时政府军,被称为伪军。
除了伪军遭受重创,美军第二师下面的第23和38两个团,在志愿军的打击下,也元气大伤
事实上,当时的实际战线,已经打到了三七线周边。
南朝鲜最南端的战略核心,是釜山。
而釜山所在的位置,则是在三五线周围。
志愿军指挥层认为,部队一鼓作气,是很有可能平推朝鲜半岛,将联合国军队重新赶回海里的。
然而,此时志愿军的大后方,却出现了致命问题。
那就是后勤的补给保障问题。
打了那么久,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已经明显不足。
加上敌人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导致志愿军平推朝鲜半岛的计划,只能暂时搁浅。
不仅如此,一场灭顶之灾,已经悄然降临在志愿军头上。
当时,我军前脚刚打跑麦克阿瑟,后脚又来了一个李奇微。
李奇微的全名叫马修·邦克·李奇微,出生于1895年。
是美国陆军一位炮兵上校的儿子。
李奇微毕业于号称西方黄埔军校的西点军校。
从1950年开始,他正式加入朝鲜战争,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李奇微十分擅长研究志愿军的战术。
他发现,志愿军的进攻节奏很有规律。
在朝鲜半岛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只要是志愿军担任主力,那么他们每次的战斗,最多只能坚持7天。
无论是胜是负,7天之后,志愿军必然撤退。
李奇微给志愿军的这种打法,起了一个名字,叫“礼拜攻势”。
一开始,李奇微并不知道志愿军为什么要这样做。
后来他经过苦苦分析,终于明白了。
志愿军之所以每次都采用“礼拜攻势”,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后勤补给跟不上。
战场上没了后勤补给,一切都是空谈。
明白这一点后,李奇微心里就很激动。
针对我方志愿军的劣势,李奇微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那就是依靠美军的机动化部队,甩掉前线的志愿军,然后迂回去偷袭我方大本营。
李奇微的胃口很大,打算一口气吞下志愿军十万将士。
5月20日,李奇微下达命令,让联合国军出动13个师,以及1个旅,秘密沿西线一路向东,发动全线反扑。
那么,李奇微为什么要让部队从西往东发动攻势呢?
李奇微的思路是,当时志愿军的主力战场,是在东部。
如果直接从东部开始攻打,则会跟我方主力发生遭遇战,联合国军根本占不到便宜。
但是,如果从西部发起攻击,那么志愿军的主力,就没有时间反应。
就好比贪吃蛇被对手吃掉了尾巴。
就算志愿军能反应过来,那个时候,联合国军也已经杀到一半了。
这一战术,就是李奇微制定的“多米诺攻势战术”。
西线战斗打响以后,联合国军在李奇微的指挥下,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收获了初战告捷。
消息传到志愿军总指挥部,彭老总于是果断下令,全体部队立即退到三八线附近防守。
为了确保队伍有序撤退,彭老总命令每个兵团,都要留下起码一个连的兵力殿后。
负责殿后的队伍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的拖延敌人进攻的时间,为主力部队争取到足够的撤退空间。
西线的第19兵团,更是留下了一个军的兵力,负责在议政府到青平川地区,阻击联合国军。
当时,第19兵团的司令员,是杨得志将军。
杨将军命令第65军,最少要在青平川地区,坚守15到20天。
第65军的军长肖应棠接到命令后,开始紧急部署。
当时,志愿军两翼早已被联合国军攻破,无论肖应棠再如何布署,都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
尽管如此,第65军194师师长赵文进,还是率先布置起了第一道防线。
结果,大家辛辛苦苦布置起来的第一道防线,转眼就被联合国军的机械化部队给突破了。
与此同时,由阮平率领的195师,也在敌人的强大火力下,被打得节节败退。
整个65军,只有许诚带领的193师,顺利完成了阻击任务。
虽说193师获得了局部胜利,但对于志愿军在整个朝鲜战场上的劣势来说,并没有任何扭转。
等到了28日,第65军已经被联合国军各个击破,成了首尾不相连的断尾之蛇。
转眼间,联合国军的队伍,已经打到了涟川口到种子山一带。
而不远处,就是我方的后勤基地——铁原。
铁原一旦失守,那个整个志愿军的队伍,恐怕就要撤出三八线,成为战败方。
铁原这个地方,是战略要地,一直充当着我方志愿军的后勤基地,与交通枢纽的角色。
这里,囤积着整个志愿军部队的全部家当。
一旦被联合国军攻下这里,那么也就意味着,我方将在援朝战役中,彻底失败。
毫无疑问,铁原成为了志愿军最后一块阵地。
绝对不能失守。
此时,65军军长肖应棠的压力很大。
当初,杨得志将军要求他部,最少要抵挡敌人15天。
结果整个65军,却只打了四天,就再无还手之力了。
以至于联合国军,马上就要进攻铁原这个后勤基地了。
更要命的是,当时的铁原,俨然就是一座零防御之城。
当时,志愿军的第64军,正在和伪军第1师,以及英军的第29旅,在临津江打得难解难分。
其中,郑其贵带领的第180师,被美军的第24师,伪2师,牢牢包围在了北汉江一带。
不久后,整个180师,彻底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
与此同时,第9兵团也被美军的特遣突击队,以及其他联合国军的小队,阻隔在了华川东线,和麟蹄战线上。
美军的这支特遣突击队可非同一般,他们以装甲快速突击战术闻名。
被称为纽曼尖兵。
第9兵团被纽曼尖兵缠斗,一时分身乏术。
眼看志愿军的几大主力,都被敌人以各种方式,缠斗在其他战线。
铁原这座后勤基地,没有任何武装保护,简直成了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好在当时,终于有一支主力部队,撤到了铁原附近。
这就是傅崇碧带领的第63军。
不过,当时的第63军,全体将士已经疲惫不堪,元气受损。
毕竟他们从进入朝鲜战场以来,几乎就没有休息过,每天都在面对高强度的连续作战。
除了那些牺牲的战友,其他人大多有伤在身。
尽管如此,保卫铁原这个艰巨的任务,依然落到了第63军的头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