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是琅琊王氏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的王朝,保住了在西晋被胡人政权灭亡后的半壁江山。在此过程中琅琊王氏的王导和王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成为东晋朝政的主导者。在东晋初年,王导为丞相,王敦为大将军,朝廷上下的重要职位被琅琊王氏的子弟把持,于是被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不甘心成为傀儡皇帝,于是重用琅琊王府中的旧人戴渊、刘隗、刁协等亲信,疏远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官员,与对方争夺朝廷大权。这种情况让坐镇武昌的大将军王敦不满,他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叛乱,史称“王敦之乱”。
王敦之乱的第一次战争以王敦的胜利而告终,司马睿的亲信戴渊、刘隗、刁协所率领的军队在建康城外被击败。于是王敦顺势移镇姑孰,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控制了建康及其周边地区,朝廷上下为他所操控。然后王导出任尚书令,王舒为荆州刺史,王彬为江州刺史,王邃为徐州刺史,王含为卫将军,琅琊王氏重新掌控了东晋军政大权。而王敦之乱中站在司马睿一方的人都受到王敦的清洗,戴渊、刁协、周顗等人被杀,刘隗被迫逃亡北方,投奔了后赵石勒。司马睿彻底成了傀儡皇帝,诏令不出宫门,于是他忧愤成疾,不久便英年早逝。
可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东晋所辖的军队除了王敦所掌控的江南六州以外,在豫州、兖州、梁州、湘州等州郡还有大量的边防军镇。在东晋的都城中除了琅琊王氏,还有很多南北门阀士族,其中不少势力在王氏之上,如太原温氏、颍川荀氏、庾氏等等。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势力都不在王敦之下,手中也握有不少军队,为什么司马睿没有召集他们率兵勤王呢?王敦之乱的第一次战争过程成为了王敦和司马睿亲信的争斗,从武昌到建康沿途的军镇都表示出观望的态势,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从表面上看,东晋朝廷好像被王敦的军队打得一蹶不振,不得不屈服于其强大的军威。可实际上东晋所辖的军队并未倾尽全力与王敦作战,大部分都在观望形势的变化,只有隶属于司马睿亲信的部队参与了战争。实际上从武昌到建康的沿途,长江南北的军队都没有阻挠王敦行军,让他得以顺利兵临建康城下,这种中立的姿态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当王敦围攻建康时,建康城里的各大门阀也表现出暧昧的行为。比如太子中庶子温峤就声称王敦起兵必有内情,不算过分,他还阻止了太子司马绍主动领兵出城平乱的打算。
从上述的情况来看,王敦之乱看似叛乱,却又不像叛乱。从名义上看,王敦起兵反对皇帝司马睿,是典型的谋逆叛乱。可东晋朝廷中大部分门阀士族对此无动于衷,长江南北的军镇不出兵阻拦,把事情搞得像王敦和司马睿之间的私人恩怨,这就完全不符合情理了。
实际上司马睿登基称帝,琅琊王氏辅佐司马睿掌控朝政大权,在当时是具有很大偶然性的。一方面是司马睿没有过多的参与八王之乱,以琅琊王的身份偏安江南,躲过了五胡乱华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是琅琊王氏提前布置,抢在北方大门阀南下前掌控了江南的政治局势。
因此在永嘉之乱后北方各大门阀南下,却失去了对江南政局的主导权,只能跟着琅琊王氏拥立司马睿称帝。而这些大门阀中不少在西晋时身份和势力不在琅琊王氏之下,对琅琊王氏独揽朝政的行为非常不满。但由于琅琊王氏控制了司马睿和东晋朝廷,这些南逃的北方门阀只能选择暂时蛰伏。当东晋朝廷的政局稳定,北方胡人多次南下被祖逖等军镇大将阻挡后,各方的势力便开始争夺朝廷的话语权。司马睿任用亲信与琅琊王氏争权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其它门阀也有自己的打算,比如太原温氏、颍川荀氏、庾氏就积极向太子司马绍靠拢。
在这种情况下,东晋朝廷形成了三个权力集团鼎足而立的格局。最大的毫无疑问是琅琊王氏,以王导和王敦为首。司马睿得到很多皇族王爷的支持,拉拢亲信,组建军队,形成了与琅琊王氏争权的态势。其他的门阀士族要么团结到太子司马绍身边,要么拉拢军镇观望态势发展,打着渔翁得利的主意。
当祖逖和周访两位支持司马睿的军镇大员去世后,这个三足鼎立的态势被打破了。早就野心勃勃的王敦开始向皇权发起挑战,而司马睿也让亲信组建军队准备将王敦一举拿下,战争一触即发。而其他的门阀士族却嗅到了从中渔利的机会,也谋求从这个乱局中争取自己的利益。
由于司马睿被架空的不利形势是在东晋建立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他对扶持自己的琅琊王氏非常的忌惮。他既想要消灭琅琊王氏,夺回朝廷的大权,又不想别的门阀士族借机上位,所以才派自己的亲信军队与王敦作战。如果他用皇帝身份发布命令,召集其他门阀和军镇出兵勤王,那结局很可能是压下一个琅琊王氏,却浮上别的门阀士族,这不利于他夺回朝廷大权的想法。所以司马睿选择了靠自己的亲信军队与琅琊王氏作战,避免别的门阀和军镇插手,防止这些人从中作乱,搞渔翁得利的事情。
实际上其他的军镇和门阀士族也不想直接参与王敦与司马睿的战争,至少在形势明朗之前不会表态。因为他们都想着这双方拼个两败俱伤,然后就可以出面收拾残局。这不但能把琅琊王氏踢出朝廷,还能控制司马睿和东晋朝廷。而团结在太子司马绍身边的门阀家族则有着更大的野心,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扶持司马绍上台,取司马睿而代之,成为垄断朝廷大权的门阀世家。因此在王敦之乱的局面下,各方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既在为夺取朝廷权势做准备,也在防范各种潜在的竞争对手。
正是出于上述政治利益的考虑,各大门阀世家和军镇对王敦出兵建康都表露出暧昧的态度。王敦的军队路过这些人的地盘时都没有阻拦,太子司马绍想要出城迎敌被阻止,豫州祖约、江州陶侃、梁州甘卓、兖州郗鉴、彭城刘遐、临淮苏峻等重要的领兵将领都在看战争的热闹,丝毫没有插手的想法。只有湘州刺史司马承作为皇族,坚定的站在了司马睿一方,最终兵败被杀。而这些看热闹的军镇大员在王敦第二次起兵时却是击败王敦大军的重要力量,也是因为他们的支持,晋明帝司马绍才保住了皇帝的位置。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王敦之乱本质上是东晋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大戏。琅琊王氏中以王敦为首的小部分人对皇权有着很大的野心,想要逐步的取司马氏而代之。各方门阀虽然不敢觊觎皇权,但是却想成为第二个琅琊王氏。而以司马睿为首的东晋皇族不甘心成为各大门阀的傀儡,也拉拢军队和培植亲信,争夺朝廷大权。东晋都城建康以外的各大军镇却打着趁乱捞取好处的想法,谋求混战中的渔翁之利。而这个乱局中的每个人都没有思考着国家的安危,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现实,只将私人和家族利益置于国家之上,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