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午,中国化学学会正式公布第39届全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一等奖名单,安徽省共有125名学生荣膺省一等奖,这一数字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对比往年,2022年安徽省化学省一人数为98人,2023年升至110人,2024年达到124人,今年则稳定在125人,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安徽省对理科教育投入的加大和优质高中竞赛培养体系的日益完善。今年安徽125名省一等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竞争格局与教育变革?
01.竞赛格局:四强鼎立,合肥一中连续夺冠
今年安徽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呈现出明显的“四强鼎立”格局。合肥一中以17人的绝对优势领跑全省,宣城中学和安师大附中各以16人紧随其后,合肥八中则以12人位居第四。
合肥一中2023年仅有12人获得省一,位居宣城中学和安师大附中之后,但2024年以14人实现反超,今年更是以17人蝉联冠军,显示出强大的进步势头。
宣城中学虽然以1人之差屈居第二,但其实力不容小觑。2024年,该校李攀宇同学入选化学国家集训队,同时获得两块金牌和三块银牌的好成绩。
02.传奇继续:安师大附中全面开花
安师大附中一直以“小而精”著称,虽然学校规模不大,却在五大学科竞赛中全面开花,特别是在信息学和化学领域具有传统优势。
今年该校再次以16人的成绩与宣城中学并列第二,延续了自己的传奇。这种全面发展的模式,成为许多高中学习的典范。
合肥八中位居第四,今年表现同样亮眼。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安徽省实现五大学科竞赛省一大满贯的高中仅有六所,合肥八中就是其中之一。
03.巾帼力量:女选手闪耀化学竞赛
在传统印象中,化学竞赛往往是男生的天下,但今年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合肥八中的张睿涵同学作为获得省一等奖仅有的两位女选手,其实力不可小觑。
更有意思的是,张睿涵与前不久在生物竞赛中获得金牌并入选国家集训队的丁子原竟然是同班同学。一个班级同时诞生两位竞赛女高手,这在安徽范围内实属罕见。
张睿涵目前已经有很大概率进入省队,如果成功,她将成为安徽省化学竞赛中的一抹亮色,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04.进步显著:这些学校实现“大跃进”
在今年的大名单中,一些学校的进步速度令人惊叹。安庆一中和滁州中学去年各自仅有1人获得省一等奖,今年却大幅增长至5人,并列第七名。
池州一中去年有6人获得省一,今年增加至8人,排名第六,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这种进步背后,是学校对竞赛培养体系的重视和投入。
东至二中虽然只有1人获得省一,但对该校来说已经是一次重大突破,堪称“放了一颗卫星”,体现了安徽省化学竞赛正在从传统强校向更多学校扩散的趋势。
05.竞争激烈:有进有退的动态格局
今年的名单也反映出竞赛竞争的激烈程度。芜湖一中去年有14人获得省一,今年下滑至10人,虽然仍然排名第五,但下滑明显。
马鞍山二中去年有8人获得省一,今年降至4人,下降幅度较大。但作为安徽省内的竞赛强校,马鞍山二中在五大学科竞赛中经常有出色表现。去年该校孙宁远同学入选数学国家集训队,今年马知贤又进入信息学国家集训队,体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竞赛特点。
合肥一六八中学今年虽然只有3人获得化学省一,但该校已经完成了五大学科教练员的全部配置,开始向五大学科竞赛发起全面冲锋,未来的表现值得期待。芜湖一中今年虽下滑至10人,仍排第五,但其2024年狂揽41个五大学科省一的壮举令人记忆犹新。马鞍山二中化学竞赛人数下降,却在数学和信息学领域连续输送国家集训队人才——这种多学科交叉突破的格局,或许正是安徽竞赛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竞赛场的输赢从来都是暂时的,但追求科学卓越的精神却是永恒的。125个化学省一等奖背后,是125个未来科学家的种子,他们在今天获得的肯定,或许正孕育着明天改变世界的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