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日,在这个专属于孩子的日子,广东省心智家园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们第一次走进广西上林县,奔向一群特别的孩子们。
上林县教育局与民政部门的调研让我们看见:在亲情缺失的阴影下,不少孩子正被焦虑、自卑缠绕,渴望着专业的援手。
志愿者们带着专业的技术与一颗颗滚烫的爱心,从企划开启的5月走到9月,走过了一程为期4个月的“心康护童”公益之旅。
谁也没有想到,4个月4次入户,不仅是他们走向孩子,更是孩子走向他们的一场双向治愈。
01
走进家门,也走进心里
“我们来了三次,每一次都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一位志愿者在总结会上动情地说。
在第四次入户时,志愿者们推开小涛和小琴兄妹家的门,眼前一亮:
原本杂乱无章的客厅变得干净整洁,衣服不再随处乱扔,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整个家仿佛被点亮。
妈妈站在一旁,眼里有光。
她说,这样的改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更让她欣慰的是,孩子们也愿意敞开心扉沟通了。
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小琴第一次主动分享和妈妈相处的点滴,小涛也鼓起勇气,向妈妈表达了藏在内心多年的需求:“妈妈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想要什么。”
妈妈听后,沉默良久,随后郑重承诺:“以后妈妈会好好说话,不让你们猜。”
临别时,兄妹俩顶着烈日,一直把志愿者送到村口,挥着手说:“下次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一次次的倾听与开导,迎来了孩子愈发的开朗,一个个家庭的回暖。这样的画面,在探访的过程中,一再地重映。
小益,曾经是个连拍照都躲闪的男孩。
而这次,他早早起床,笑着迎接大家,兴奋地展示他完成的乐高作品,还主动拉着奶奶合影。那份从内而外绽放的自信,比阳光都耀眼,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
小蒋也不再封闭自己。
他主动拿出珍藏的妈妈照片,和志愿者分享心事。爷爷笑着说,孩子现在看手机也有了节制,“只要提前说好,他就自己关掉,不用催。”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当幸福感重新充盈,生命的能量便自然提升。
而志愿者们带来的,正是一把唤醒孩子内心生命力的钥匙——
当家长们懂得用温暖科学的方法,重建融洽的亲子关系,家自然重燃爱的温度,孩子自然长成生气勃发的样子。
02
改变的,不只是孩子
“我们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像朋友一样聊天。”
这是“心康护童”团队始终坚持的方式。他们深知,真正的改变,源于信任关系的建立,而这往往始于家庭整体的转变。
每一次探访,导师们不仅走近孩子,也真诚地坐到监护人身边,倾听他们的心声与难处。
在一次次深入的交流中,导师们细致了解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子互动中的困惑,以及那些藏在日常背后的现实压力与无奈。
这些对话没有指责,只有理解;没有说教,只有陪伴。
小杨堂嫂在导师耐心的引导下,放下了对孩子的焦虑,不仅开始注意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对孩子发自内心地欣赏,也更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小杨堂嫂还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通过 AI 学习育儿知识,希望对小杨的日常引导和陪伴能有所帮助。
小乐大伯与导师深入交流后,也意识到应该给予小乐更多学习做家务的机会,帮助他提高自理能力。
这些点滴转变,印证了服务团队的理念:当家庭的土壤变得温暖而有力,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向阳而生。
每一次精准的入户探访,每一次俯下身子的倾听,每一次专业的情绪疏导,背后是一套科学、系统、可持续的帮扶理念支撑。
志愿者们通过专业的情感疏导赋能家庭,与家长携手,共同修补亲子关系的裂缝。
03
生命影响生命,是一场双向照亮
四个月的陪伴,结出了看得见的果实。
累计投入志愿者66人次提供心理关爱支持超过170小时11名孩子展现出显著向好的变化走访11个乡镇、33个村庄,行程超5000公里完成85次一对一入户服务,累计服务170人次送出爱心物资总价值5069.5元
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份爱的回想,更是孩子们真实转变的印记:
从躲闪到拥抱,从沉默到说“谢谢你们来看我”,从退缩到主动靠近……这些细微却真实的瞬间,是志愿者们最珍视的成果。
这是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孩子们在成长,志愿者们也在被治愈。
在志愿者总结会上,优秀志愿者黄惠仪动情地说:“每一次入户,不仅是我们陪伴孩子,也是孩子照亮我们。这四个月的经历让我更加确信——公益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久的承诺。”
领队张乾接过“优秀志愿者领队”证书时分享道:“这份荣誉,是信任,更是责任。它属于每一位在风雨中坚守、在细节中倾注真心的志愿者伙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更稳、也更有力量。”
爱,是永不停止的回响。
四个月的陪伴暂告一段落,但公益的脚步从未停歇。
每一次倾听,都是改变的起点;每一次奔赴,都是温暖的接力。
“心康护童”不只是一次活动,更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一场心与心的双向奔赴。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
愿每一份善意,都能在岁月中回响。
前方路远,我们继续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