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上空,金属咆哮划破云层。 雷达锁定声在耳机里一阵阵刺耳地响。 那架加拿大空军的CP-140M反潜巡逻机,机腹闪烁的识别灯,仿佛在挑衅。 它声称在执行所谓“监控朝鲜”的任务,却把航迹一次次推向我方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边缘。 这不是误入,这是明晃晃的抵近。
歼-16出现了。 双机编队,低空切入,导弹挂架上闪着冷光。 霹雳-15中距弹两枚,霹雳-10格斗弹两枚,全部实装。 这是警告的姿态,也是底线的象征。 加方飞行员或许看见了机翼下的标识,却依旧不肯调头。 那一刻,六十米的距离,不是航程——是主权的刀锋。
“霓虹行动”,听上去像个花哨的代号,背后却藏着北约的意图。 加拿大的飞机,执行的却是美国的影子任务。 在亚太地区,他们以“监测”“巡航”为名,把侦察仪器的镜头对准我们的海岸线。 嘴上说是关注朝鲜,实际是在窥探中国。 一边宣称“国际安全”,一边闯入别国识别区,虚伪得近乎滑稽。
CP-140M本质上就是美制P-3C的延续型号。 它能监听海面以下的潜艇声纹,也能侦测舰队的雷达辐射。 任务时间长达数小时,说明它并不是路过,而是在有计划地“打探”。 更可笑的是,他们全程没有通报飞行计划,没有遵守任何国际惯例。 当外机连续滞留、拒绝回应,解放军的选择只有一个——伴飞驱离。
歼-16起飞的那一刻,东海的局势已无悬念。 它是一种重型多用途战机,也是一种态度的化身。 这种机型的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能在战斗中同时执行制空和打击任务。 “完美”二字,不是溢美之词,而是对实战性能的评价。 国产雷达、红外瞄准系统、太行发动机,全是我们自己的技术。 这些装备堆叠起来,才有了今日歼-16在东海上空那种笃定的飞行姿态。
我曾在一次军工展上看到过歼-16的机身。 那种灰色金属漆在阳光下并不起眼,却带着某种沉默的力量。 它不需要多余的修辞,只靠一次次驱离,就让外机记住了距离。 更别忘了,它还有个兄弟——歼-16D,电子战版本。 那台机器能让敌方雷达“失明”,能让通讯网络“噤声”, 真正的现代空战,早已不是看谁飞得快,而是谁掌控电磁。
CBS在报道里提到两个数字。 一个是200英尺,约60米——那是中加军机最近的距离。 另一个是4枚导弹——歼-16的标准巡逻挂载。 这两个数字的组合,几乎就是一句警告: 再近一步,就是红线。 再多一秒,就是后果。
加拿大或许以为东海的风浪能掩盖它的雷达信号, 但这里的每一次推进,都在被看见。 每一次“侦察任务”,都在被记录。 他们也许在等一场擦枪走火,以便舆论上反咬一口, 但解放军没有给这个机会。 伴飞、锁定、警告、驱离——每一步都按规矩办事,却也寸步不退。
在这个世界上,挑衅的理由可以五花八门, 但底线永远只有一条——主权不容试探。 外机的发动机声再大,也掩盖不了歼-16的存在。 一国的空军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捍卫。 这种“克制”背后的力量,往往比开火更有分量。
当那架CP-140M终于调头,东海的天空恢复平静。 雷达屏幕上的光点逐渐远去, 歼-16在云层里做了个小幅盘旋, 机翼下的导弹依旧闪着光。 那是提醒,也是宣告—— 在这里,任何外来的窥探,都得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