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河南省汝南县:天中山下好儿女刘永建夫妇 悉心照料植物人母亲传佳话

天中山下,汝水之滨,千年古县汝南的烟火气里,总藏着打动人心的温暖。在汝宁街道南大街居委会,60岁的刘永建悉心照料植物人母

天中山下,汝水之滨,千年古县汝南的烟火气里,总藏着打动人心的温暖。在汝宁街道南大街居委会,60岁的刘永建悉心照料植物人母亲,不弃不馁,用近四年的坚守,诠释了“久病床前有孝子”的真谛,他的故事在天中大地被传为佳话,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从军营硬汉到“全职护工”:一份孝心扛起家庭重量

“立正、稍息”的军营口令,曾是刘永建青年时代最熟悉的旋律。1983年,18岁的他穿上军装,在部队里摸爬滚打5年,年年斩获嘉奖,淬炼出军人特有的坚毅与担当。1987年退伍返乡后,这份担当从保家卫国,悄然转向了守护家庭。

故事的转折点,始于2013年。那年,刘永建的母亲丁秀英已近80岁高龄,高血压、心脏病、老年痴呆症接踵而至,生活渐渐无法自理。彼时作为军人出身的刘永建,二话不说揽下了照顾母亲的重任。“妈养我小,我养妈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却用比话语更实在的行动践行承诺:每天清晨先帮母亲测血压、喂降压药,再推着轮椅带老人在小区散步;中午变着花样做软烂的米粥、蒸蛋,一勺勺喂到母亲嘴边;傍晚母亲因老年痴呆烦躁时,他就坐在床边哼老歌、讲旧事,直到母亲平静入睡。妻子刘永红看在眼里,也主动搭把手,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婆婆擦身、换洗衣物,夫妻俩的默契配合,让老人的晚年有了安稳的依靠。

可命运的考验,总在不经意间加码。2022年冬天,丁秀英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汝南县人民医院抢救。刘永建哽咽地恳求道:“医生,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那是我妈啊!”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老人的生命保住了,却陷入了深度昏迷,成了植物人。医生叮嘱:“植物人护理难度大,要定时翻身、拍背、鼻饲,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褥疮、肺部感染,你们得有心理准备。”

刘永建没有丝毫犹豫。从医院回家那天,他在母亲床的对面又加了一张床,与母亲同睡在一个房间,还把客厅的沙发搬到母亲卧室门口,又在手机里存满了“植物人护理教程”,从如何消毒鼻饲管,到怎么按摩预防肌肉萎缩,他跟着视频一遍遍学、一次次练,直到动作从生疏变得熟练。曾经在军营里扛过枪、搬过弹药箱的硬汉,如今拿起了棉签、注射器,成了母亲的“全职护工”,而这一当,就是四年。

四年间,刘永建日夜守候在母亲床边,每天给母亲按摩5次、喂饭5次,每隔一小时就给母亲拍一次背,帮助痰液排出。每隔一星期喂一次消炎药,喂消炎药不能超过一星期,一般5天喂一次。夜晚定时给母亲翻身两次,避兔得褥疮。那段时间,他几乎连轴转,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人也瘦了一大圈。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他母亲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逐渐好转。看着母亲的呼吸慢慢平稳,有时还能轻微地睁开眠,刘永建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妈,该翻身了,咱们活动活动,免得身上不舒服。”刘永建一边轻声说着,一边双手穿过母亲身下,缓缓将老人侧过身,又仔细为母亲按摩背部和腿部肌肉。尽管母亲无法回应,但他总会像往常一样,絮絮叨叨地跟母亲分享家常——“今天天气好,等会儿把你推到阳台晒晒太阳”“儿子昨天打电话了,说在学校一切都好”……这些琐碎的话语,成了这个家庭清晨最温暖的背景音。

夫妻同心护亲娘:一场“持久战”里的爱与默契

刘永建与上过卫校的妻子刘永红,用四年如一日的坚守,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俗语,改写为“久病床前有孝行”的佳话——自2022年母亲丁秀英突发脑溢血成植物人以来,这对夫妇日夜守护,用细致入微的照料,为瘫痪在床的植物人母亲筑起了一道温暖的生命屏障。

“老刘,今天该换胃管了,我带了碘伏和新管子;妈昨天尿量有点少,等会儿喂饭时多加点温开水。”每天下午5点多,刘永红下班回家,放下挎包就直奔公婆的卧室,一边跟丈夫核对护理细节,一边熟练地洗手、戴手套。作为汝南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她白天要处理繁琐的环保监测数据、走访企业,可再忙再累,也从未缺席过对婆婆的照料。

植物人的护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考验的不仅是耐心,更是细致。刘永建为母亲制定了一张精确到小时的“护理时间表”:早上6点准时起床,先帮母亲翻身、拍背,再用温毛巾擦拭全身,避免长期卧床滋生细菌;7点准备鼻饲餐——将小米粥、蔬菜泥、蛋白粉混合打成糊状,通过鼻饲管缓缓推入,过程要控制速度,防止呛咳;上午10点、下午3点各按摩一次,从手臂到脚踝,每个关节都要活动到位,防止肌肉僵硬;晚上12点,他还要起床再帮母亲翻一次身,确保每两小时一次的护理频率不中断。

四年里,刘永建从未睡过一个完整的觉。有一次,母亲夜间突发高烧,体温飙升到39℃,他连夜推着轮椅送老人去医院,在急诊室守了整整一夜,每隔半小时就用温水给母亲擦额头降温。第二天清晨,看着母亲体温逐渐下降,他才松了口气,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眼里布满了血丝。妻子心疼他,提出请护工帮忙,刘永建却摇了摇头:“外人照顾得再细心,也不如家人贴心,妈跟我最亲,我守着她才放心。”

他妻子刘永红懂丈夫的心思,也更懂他的辛苦。刘永建的辛勤付出,妻子刘永红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也主动分担,每天下班回家就钻进厨房,变着花样给老人做软烂易消化的饭菜,夫妻俩相互配合,把老人照顾得妥妥帖帖。每天晚上,她都会主动接替丈夫,帮婆婆洗脚、按摩脚部穴位,缓解肌肉紧张;周末休息时,她会把母亲的房间彻底打扫一遍,换床单、晒被褥,还会用手机播放豫剧选段——那是婆婆健康时最爱听的声音。“他一个人扛着太沉,我多分担一点,这个家就能稳一点。”刘永红的话语朴实,却藏着夫妻间最动人的扶持。

如今,在刘永建夫妇的悉心照料下,丁秀英的身体状况相对稳定,虽然依旧没有醒来,但皮肤红润,身上没有一处褥疮,房间里也没有丝毫异味。每天,刘永建还是会像往常一样,跟母亲说话、给母亲按摩、推母亲晒太阳,他坚信,总有一天,母亲能听到他的声音,能醒过来看看这个充满爱的家。

家风传情:一场孝行温暖一座城

“爸,奶奶今天怎么样?我放假回家就替您值夜班,您也好好歇两天。”视频电话里,正在海军军官学校读书的儿子刘阳,总能准确说出护理母亲的注意事项。这个在军营氛围里长大的年轻人,早已把父母的孝行刻进了骨子里。每次放假回家,他都会主动接过父亲手里的护理袋,帮奶奶翻身、喂饭,还会跟奶奶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奶奶,我这次考核拿了优秀,您要是能听见,肯定会为我高兴吧?”

儿子的懂事,让刘永建夫妇倍感欣慰。而更让他们意外的是,这份孝行早已悄悄影响了身边人。邻居张大妈常说:“每天午饭后都能看见永建推着他妈晒太阳,四年了从没断过,这样的孝子真少见!”有一次,小区里一位独居老人不小心摔了跤,刘永建听说后,第一时间帮忙送医,还主动帮老人买菜、取药,直到老人康复。“以前总觉得照顾瘫痪老人太难,可看永建夫妇这么做,才知道孝行不是嘴上说的,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渐渐地,小区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关心身边的老人,有的帮邻居接送老人去医院,有的陪独居老人聊天解闷,一股孝老爱亲的暖流,在南大街居委会悄然涌动。

在刘永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重视孝老爱亲,主动关心身边的老人,社区里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正如汝宁街道一位领导所说:“刘永建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用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不平凡的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温暖、最美好的一面。”

刘永建的这份坚守,也终于被更多人看见。2025年9月,刘永建被汝宁街道党工委、汝宁街道办事处授予“好儿女”荣誉称号,并为他颁发了“好儿女”荣誉证书,大力表彰他孝老爱亲的事迹。当接过证书的那一刻,刘永建的眼眶湿润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我爱人、我儿子,还有所有关心我们的人的荣誉。只要妈还在,我就会一直照顾下去。”

如今,在汝南县天中山文化广场的宣传栏里,刘永建夫妇照料母亲的照片与事迹,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路过的市民驻足观看,有人轻声感叹:“原来孝行不用轰轰烈烈,日复一日的守护,就是最动人的榜样。”而在南大街居委会顺城街一座普通居民楼里,清晨的阳光依旧会准时照进丁秀英的房间,刘永建正拿着毛巾擦拭母亲的脸颊,刘永红在厨房准备着营养的鼻饲餐,儿子的视频电话准时响起——这平凡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人间最真挚的亲情,如同汝水般绵长,如同天中山般厚重,在千年古县的天中大地上,续写着“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本网记者:朱晓吾  本网特约记者:马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