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山尚洋科技又要“退出”新三板?

当一家挂牌公司宣布“为集中精力投入生产经营”而选择终止挂牌时,市场总会多问一句:这究竟是聚焦主业的理性收缩,还是应对困境

当一家挂牌公司宣布“为集中精力投入生产经营”而选择终止挂牌时,市场总会多问一句:这究竟是聚焦主业的理性收缩,还是应对困境的被动离场?

2025年9月26日晚,中山尚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洋科技”,证券代码:873823)发布公告,披露了其从新三板“摘牌”的最新进展。公告显示,公司已于9月15日的董事会上审议通过终止挂牌议案,该议案下一步将提交9月30日的临时股东大会表决。为规避股价异动、维护投资者利益,公司同时申请股票自9月29日起停牌。

看似常规的资本操作背后,暗含的或是行业寒流下的自救,或是战略转型的阵痛,而中小投资者的疑虑,却未必能随着停牌而尘埃落定。

对此,尚洋科技解释称,“基于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环境及自身战略发展规划,为集中精力投入生产经营,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经慎重决定,

公司拟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申请终止挂牌。”

这个表述堪称标准模板,几乎成为退市企业的“标准话术”。但清扬君不禁要问:留在公开市场,就必然拖累经营效率吗?退市后成本真的能显著下降?股东利益最大化,究竟是大股东的利益,还是全体投资者的利益?这种“一刀切”的解释,往往掩盖了更具体的动因——或许是交易低迷导致融资功能丧失,或许是信息披露成本与收益失衡,又或是公司正酝酿一场不便公开的重大调整。

从行业视角看,尚洋科技所处的细分领域若面临需求放缓、竞争加剧,退市或许是其“减负前行”的无奈之举。但反过来看,行业寒冬期正是优质企业凭借透明治理和资本市场背书抢占份额的时机,此时选择“关起门来搞经营”,是否意味着公司对自身竞争力缺乏信心?战略发展规划的“自身”二字,更值得玩味。是转向非公开融资,还是为并购重组铺路?是业务收缩聚焦核心,还是准备另辟资本路径?公告的模糊处理,给市场留下了充足的猜测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尚洋科技第二次退出新三板。

尚洋科技主营业务是化妆刷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其主要产品是彩妆及包材、纸托产品、美妆工具。2015年8月12日,尚洋科技以协议转让方式在新三板上市,并与2018年3月9日起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止挂牌。

2022年9月1日,尚洋科技重新挂牌新三板。

值得注意的是,尚洋科技的业绩很不稳定。财报显示,2021年-2024年,尚洋科技的营收分别为1.99亿元、1.77亿元、1.55亿元和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6%、-11.12%、-12.53%和53.08%;同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104万元、2549.35万元、1340.51万元、3005.5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2.93%、-17.87%、-47.42%和124.21%。

但2025年上半年,尚洋科技业绩又出现了大幅下滑,营业收入下降19.28%至1.07亿元,还不及2017年同期1.28亿元的营收。同期净利润下滑29.07%至1458.59万元。

显然,尚洋科技二次挂牌新三板,既没换来持续融资,也没把经营搞的很理想,双重目标悉数落空。

不过此次终止挂牌尚需9月30日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但股票却提前于9月29日停牌。这一安排虽依规而行,却也切断了股东在最后交易周期内的退出通道。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停牌后股份流动性骤降,即便后续有回购方案,定价机制是否公允仍是关键矛盾。所谓“避免股价异常波动”,保护了谁的利益?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小股东的话语权往往被“大局为重”的程序性表决稀释。

新三板市场近年来持续优化流动性机制,但部分企业仍感“鸡肋”。尚洋科技的退出,是否将引发同行业企业的跟随潮,尚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批又一批企业“来去匆匆”,反映的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中,部分板块定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错配。企业需要的是更适配的土壤,而非简单地“一退了之”。

清扬君认为,摘牌本身是中性的资本工具,但动机与后果需要时间检验。若真为聚焦主业、降本增效,尚洋科技或能在退市后轻装上阵;若为掩盖经营窘境或规避监管视线,则可能损害投资者长期信任。资本市场不相信“漂亮的借口”,只认“硬核的结果”。尚洋科技的未来动向,市场将持续审视——是悄然沉寂,还是蓄力重生?还需要继续观察。

图源:尚洋科技官网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