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产业的复兴,从来不在于投资有多大。
而是看质量够不够格,后续能不能跟上,人才储备够不够用,相关配套能不能耐得住,拔苗助长可得一时繁荣,但终是泡沫,长期规划才能实现崛起。
如2002年《英雄》问世,带来了大片商业运行之道,行业内尽数跟随,这才有了成熟的产业链,哪怕近年来烂片诸多,但有这个兜底,下坡还能走一会。
王晶说拍的不知所谓,得亏有个好爸爸,陈百祥说给他4亿能拍40部,文隽评剧本完全不合格,让麦浚龙报班重学写剧本。
虽然观众口碑两极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好看,风格化都是无用功,想做当年的《无间道》露露脸,结果把辟谷露了出来。
《无间道》是刘德华、梁朝伟、吴镇宇,现在还是他们,23年,香港演员没有更新换代。
8年前《风林火山》是金城武、梁家辉、古天乐、刘青云,8年后,除了金城武,港片中见到的还是他们。
他们只是把它当作赚钱的噱头,时不时拿出来说一说拉些投资,骗骗观众,才不是真的关心港片如何。
不然无法解释二十年了,类型仍旧单一,内地的片子经常被骂,但好歹还能看到别的,香港是一条道走到黑。
《无间道》的排列组合能轻松赚钱就吃干抹净,从没想过长远打算,等到没得吃了才想起来要改变,可这也不是知道错了,而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内地虽然被吐槽,但好歹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出现一批新流量,奖项尽管是圈子奖,但也能见到新人出头,好不好另说,最起码能看到推陈出新。
反观香港电影圈,老头蹲完老头蹲,嘴上尽是主义,心里全是自己,真靠红不过大湾区的姜涛振兴嘛。
不谈地缘经济和内地人才,而是在于人才的传承,行业的更新,人才指的不只是演员、导演,还有幕后人员,行业也不局限于影视,文娱是经济的延续,可以起到反哺作用。
从60年代到90年代,双周一成一李,四大天王,邵氏、嘉禾、英皇、寰亚,港片无论台前幕后都有源源不断的补给,彼时香港经济繁荣,产业发达也能吸引海内外众多人才。
而现在经济优势不在,只能本土上窜下跳,东南亚和日韩也不复当年辉煌,又何谈吸引人才,再加上自身供血能力严重不足又坐吃山空,杀鸡取卵,等到周边一起来,没落是必然。
《捕风追影》是今年港片最大的惊喜,但它的好,好在成家班,并非成龙、梁家辉、此沙他们。
成龙他们只是引子,内核是成家班的与时俱进,专业过硬,更新换代,为每个人设计出贴合的动作,内地导演杨子再将其与故事相融合,尊重观众的电影便有了。
以前玩这套有人买账,也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不思进取还是玩这套,自然日渐式微。不懂得顺势而为,还想套公式,有再多4个亿的《风林火山》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