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4年,长安城东南的太学里,二十岁的张生攥着手里的木牍排队领粮。管事的官吏用斗斛量出米来,哗啦倒进他的布袋里,随口说了句“本月廪食六斗,点清了”。张生掂了掂沉甸甸的袋子,心里犯嘀咕:这六斗米,够我和同住的室友吃多久?要是省着点,怕是撑死也过不了半个月——这可不是现代年轻人的“月光”焦虑,而是两千多年前汉代太学弟子最真实的口粮烦恼。
1. 太学弟子的“官方饭票”:廪食制度从哪来?要聊太学弟子的廪食,得先搞清楚“太学”到底是个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在长安设太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央官办大学。最初太学规模不大,只招了50个弟子,到东汉末年,太学弟子竟膨胀到三万多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超级学府”。
既然是官办学校,朝廷自然要管饭——这就是“廪食”制度的由来。《汉书·儒林传》里明确记载:“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这里虽没直接说给多少米,但“复其身”(免除徭役赋税)已经是不小的优待,而廪食作为物质补贴,是吸引寒门子弟入学的重要手段。
到了东汉,廪食制度更具体。《后汉书·顺帝纪》记载,阳嘉元年“增太学弟子员,除郡国耆儒九十人补郎、舍人”,李贤注引《汉官仪》补充道:“太学弟子,州郡送诣太常,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为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又千石、六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及比二百石,皆自占百万以上,大子舍人、郎中并秩二百石,皆秩满,自占百万以上,乃得为真。其廪食者,太官给米,日三升。”这里的“日三升”可是关键数据——汉代一升约等于现在的200毫升,按小米密度1.2克/毫升算,一升米约240克,三升就是720克,一个月按30天算,正好是21.6公斤,也就是43.2斤?等等,这和标题里的“6斗”对不上啊,难道是史料冲突?
其实这里有个误解:《汉官仪》说的“日三升”可能是东汉后期的标准,而西汉初期太学规模小,廪食标准可能更低。更关键的是,汉代的“斗”和“升”有不同规格,太学廪食用的是“小石”还是“大石”?根据居延汉简记载,汉代计量粮食有“大石”和“小石”之分,小石容量是大石的五分之三。如果按小石算,6斗米就是60升,乘以240克/升,等于14.4斤,这就和标题里的“6斗米”对上了——看来西汉太学弟子的廪食标准,大概率是每月小石6斗。
2. 14.4斤米够吃半个月?汉代人的“干饭”实力有多强现在算清楚了,汉代太学弟子每月领的6斗米,换算成现代重量约14.4斤。那这点米够不够吃?咱们得先看看汉代人的食量。《汉书·食货志》里说:“食,人月一石半”,这里的“石”如果是大石,一石半就是150升,约36斤;如果是小石,就是90升,约21.6斤。但这是普通成年人的平均口粮,包括了米面杂粮,而太学弟子吃的是纯小米(汉代主要粮食作物),食量可能还要大些。
再看考古发现,居延汉简里记载了戍卒的口粮:“卒一人月食米二石”(这里是小石),也就是20斗,约48斤。当然戍卒体力劳动量大,食量比太学弟子大很正常,但太学弟子虽然不用扛锄头,可天天读书也费脑子,加上汉代饮食结构简单,主食占比高,一天吃1斤米不算多吧?14.4斤米按一天1斤算,刚好够14天,可不就是“够吃半个月”嘛!
那剩下的半个月吃啥?总不能喝西北风吧。其实太学弟子的廪食只是“基础保障”,不是唯一收入来源。家境好的弟子,家里会寄钱寄粮;家境差的,可以去“打工”——比如给博士当助手抄书,或者给官府做文书工作,赚点“外快”。东汉有个叫倪宽的太学弟子,就因为家穷,“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一边种地一边读书,最后还成了御史大夫。还有些弟子会得到地方官员的资助,毕竟能进太学的都是各地的“学霸”,将来很可能当官,地方官自然愿意提前投资。
3. 廪食背后的小心思:朝廷为啥只给“半个月口粮”?朝廷既然办太学,为啥不干脆给弟子们发够一个月的口粮,非要留一半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这里面藏着朝廷的“小心思”。首先是“筛选机制”——太学不是“养老院”,是培养官员的地方,朝廷要选的是“能吃苦、会变通”的人才。连自己的口粮都解决不了,将来怎么处理地方上的复杂事务?通过“半个月口粮”的考验,能把那些眼高手低、不能吃苦的弟子筛掉。
其次是“成本控制”。前面说过,东汉太学弟子最多时有三万人,如果每人每月发14.4斤米,一个月就要消耗43.2万斤米,一年就是518.4万斤。要是发够一个月的口粮,成本直接翻倍,朝廷财政可吃不消。用“基础廪食+弟子自筹”的模式,既能保证寒门子弟有机会入学,又能减轻财政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还有一个原因是“促进流动”。太学弟子来自全国各地,朝廷希望他们毕业后能回到地方任职。如果给的廪食太丰厚,弟子们可能会赖在长安不走,不利于人才向地方输送。而“半个月口粮”的压力,会让他们更有动力努力学习,争取早日通过考核当官,或者毕业后尽快回乡发展。
4. 古今对照:从“廪食”到“助学金”,教育补贴变了吗?现在看汉代太学的廪食制度,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助学金”?只不过现在的助学金是现金,汉代是粮食;现在的助学金有不同档次,汉代是“一刀切”的6斗米。但本质上,两者都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对寒门学子的扶持。
不过仔细想想,还是有区别的。汉代的廪食更像是“保底保障”,只够解决半个月的吃饭问题,剩下的全靠自己;而现在的助学金,尤其是国家助学金,基本能覆盖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这背后是教育理念的进步——从汉代“筛选人才”到现代“普及教育”,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扶持也越来越全面。
但汉代太学弟子那种“半工半读”的精神,到现在依然值得学习。就像现在很多大学生兼职打工、勤工俭学一样,既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两千多年过去了,时代变了,但年轻人为了梦想努力奋斗的样子,从来没变过。
如果穿越到汉代当太学弟子,你觉得自己能靠14.4斤米撑过半个月吗?是会选择抄书赚钱,还是像倪宽一样带经而锄?评论区说说你的“生存方案”吧。要是对汉代太学的其他故事感兴趣,也可以留言告诉我,咱们下次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