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纸律师函、多封举报信,揭开了广州一起教育领域合作纠纷的复杂面相。投资人杨某声称,自己在与国企背景的教育集团合作过程中,不仅遭遇中间人“空头承诺”,导致500余万资金难以追回,更在后续纠纷中被刑事立案、羁押32天,旗下幼儿园项目也被强制接管。这场围绕幼儿园运营权的争夺,究竟是谁在“做局”?
一、合作开端:民企与国企联手,投资超2000万布局学前教育据杨某提供的材料显示,其经营公司”自2021年起与“黄埔某教育集团”签订多份合作协议,共同运营“幼儿园”等多个项目。协议约定由小红心公司负责垫资筹建、日常运营并承担风险,黄埔某教育集团作为举办方提供品牌支持并收取管理费。杨某称,其团队在东北两个园区投入超2100万元,包括装修、设备及人员成本。
二、风波骤起:中间人承诺9个项目未兑现,500万资金陷纠纷2023年,杨某通过中间人卢某洽谈新的幼儿园项目拓展。根据律师函,卢某以“帮助获取幼儿园项目”为由,收取杨某530余万元费用,承诺交付包括“华师附属黄埔实验幼儿园”在内的9个项目运营权,但截止2025年7月,所有项目均未落地。杨某委托律师发函要求卢某限期交付或退款,但纠纷仍未解决。
三、冲突升级:投资人被刑事立案羁押32天,项目遭强制接管2024年8月,杨某因“涉嫌诈骗”被联合派出所拘留。杨某在举报信中称,其在配合调查并提交运营资质证明后,仍被突然羁押,导致其无法正常处理业务。期间,黄埔某教育集团以“小红心公司运营负责人被羁押”为由,单方面解除合作协议并接管幼儿园。杨某质疑办案程序存在问题,并指出派出所在未收取其提交材料的情况下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有失公平”。
四、罗生门持续:各方说法不一,真相扑朔迷离针对杨某的指控,目前尚未有官方正式回应。而黄埔某教育集团在与小红心公司的协议中明确约定,若乙方出现“资金不足”“运营风险”等情况,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杨某则坚持认为,自身运营合规,所谓“诈骗”是被人“设计构陷”,目的是夺取其投资的幼儿园项目。事件中还涉及其他合作方报案、派出所办案流程争议等复杂情节,真相仍有待进一步调查。
结语:这起纠纷折射出教育领域合作中民企与国企之间的权责模糊地带、中间人角色的风险以及经济纠纷刑事化的边界问题。当投资人的巨额投入与法律风险狭路相逢,当合作共赢演变为对峙罗生门,如何厘清责任、保障各方权益,已成为摆在监管者面前的现实考题。唯有阳光照进每一个环节,才能避免“合作”成为“陷阱”的代名词。
(本文基于当事人提供的举报信、律师函及合作协议等材料撰写,涉及指控均代表当事人观点,事实真相以官方调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