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香港“去殖化”再掀热议:法官的“方便面头”该摘了!

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中国航母山东舰停靠香港,向市民开放参观,这一举动不仅彰显国家实力,更点燃了港人的爱国热情。然

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中国航母山东舰停靠香港,向市民开放参观,这一举动不仅彰显国家实力,更点燃了港人的爱国热情。然而,在这片自豪的氛围中,一个老问题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香港的“去殖化”进程。

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等人多年来呼吁清除殖民痕迹:从维多利亚港、皇后大道的改名,到移除英国女王雕像、增设林则徐像,再到司法改革中法官头上那顶象征殖民时代的假发(俗称“方便面头”)。这些提议背后,是对历史的纠偏——英国通过鸦片战争侵略中国,强占香港并系统性植入殖民符号,而部分地名、法律条文甚至司法仪式至今仍延续着这种扭曲的叙事。

早在2015年“占中”事件时,爱国人士就警告“恋殖”危害,但迟滞的去殖化工作最终酿成2019年黑暴事件。此后,特区政府逐步推进改革:纪律部队改用中式步操、法律条文删除“女皇陛下”等字眼。然而,殖民遗毒盘根错节,尤其是司法界保留的英式假发,成为最刺眼的“活化石”。

“欲灭其国,先毁其史。”当香港街头仍矗立着殖民侵略者的名字,我们如何让下一代铭记真正的民族伤痕?

地名改不改?

殖民符号背后的血泪史

香港街道上那些光鲜的英文名,许多是赤裸裸的侵略勋章。维多利亚港得名于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女王;额尔金街纪念火烧圆明园的英军指挥官;砵甸乍街源自首任港督,其任内镇压华人反抗,手上沾满鲜血。这些地名绝非“文化特色”,而是侵略者刻意打造的殖民记忆,目的是割裂香港与祖国的血脉联系。

印度将“国王大道”改为“责任大道”,新加坡废弃“皇后镇”,连非洲国家都在追讨英王冠上的stolen钻石——这些前殖民地国家深知,容忍殖民符号等于默认历史被美化。反观香港,2019年黑暴中,部分青年举着英国国旗冲击立法会,正是“恋殖”教育的恶果。若连街道名都不愿改,谈何爱国主义教育?

有反对者称改名“成本高”“没必要”,但2019年社会动荡造成的经济损失超千亿,哪个成本更高?地名是历史的注脚,当注脚写满侵略者的荣耀,香港的集体记忆又该如何安放?

司法界的"方便面头"

摘不下的殖民心结

在所有殖民符号中,香港法官头上的白色假发最令人匪夷所思。这顶发套源自18世纪英国法庭,象征贵族特权,连英国本土都在2008年废除,香港却沿用至今。支持者诡辩“这是司法传统”,但真正的传统应是中华法系的“明镜高悬”,而非殖民者的身份标签。

更讽刺的是,假发背后是司法体系深层的“恋殖”心态。部分法官对普通法亦步亦趋,却对国安法百般刁难;有人以“国际接轨”为由抗拒改革,却忽视香港早已回归的事实。这种心态不除,司法公正何以保障?

何君尧提议用霍去病、岳飞等民族英雄命名街道,同样适用于司法界——为何不能以包拯、海瑞的精神重塑香港法治形象?摘掉假发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摘掉某些人心中的殖民滤镜。

去殖化不是选择题

而是必答题

香港的“恋殖”遗毒远不止地名和假发。国泰航空歧视普通话事件、英女王逝世时港人哭丧跪拜…… 这些荒诞剧暴露的是身份认同的错乱。殖民者早已离去,却留下“精神枷锁”,让部分人甘当“文化二等公民”。

特区政府近年虽有行动,但力度仍显不足。法律条文残留“总督”“立法局”等词,学校教材对鸦片战争轻描淡写,甚至有人将殖民史美化为“法治启蒙”。若不彻底清算,2019年的悲剧可能重演。

马丁·雅克等外国学者都呼吁香港加快去殖化,内地网民更质问:“难道要等下一代人继续被殖民史观毒害?”当印度连国名都要改,香港还有什么理由犹豫?

破"殖"立新

香港重拾文化自信

的必由之路

香港的“去殖化”,本质是一场文化觉醒的硬仗。殖民者通过地名、法律、仪式构建了一套“合法性叙事”,而今天的我们必须拆解这套叙事,还原历史真相。这不是“清算过去”,而是为未来铺路——唯有认清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港人才能真正与国家血脉相连;唯有摘掉法官头上的假发,香港司法才能赢得国民信任。

山东舰访港的盛况证明,国家的强大是香港最大的底气。但硬件易改,软件难移。当维多利亚港可能更名为“人民港”,当法庭上的假发换成天然黑发,香港才算是真正“回家”。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当殖民符号被扫进垃圾堆,香港的故事,才能翻开属于中国人的新篇章。去殖民化不是终点,而是香港重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拥抱大湾区机遇的起点。从“去殖”到“复兴”,香港的未来,必将以中华文化为根,以民族认同为魂,书写更辉煌的传奇。

评论列表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1
2025-09-28 00:51
清理干净港毒蟑螂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