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与玫瑰,仅仅这五个汉字靠在一起,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美感。
夜莺,因鸣声出色而备受推崇,兼具婉转清脆的哨音和多变的弹舌音,且叫速飞快,真乃可爱的鸟儿,亦是自由与真实的象征。
玫瑰,据考发源于中国河西走廊,数百年来,被广泛认为寓意着爱、美或同情,红玫瑰更是热烈爱情的不二表征。
整个故事十分工整精炼,某个冬日,在森林橡树上筑巢的夜莺,听到树下的青年学生祈盼得到一朵红玫瑰,以达成心上人的要求,并与之共舞。
看他为爱情倒在草地上,双手掩面悲泣,认为他正是自己一直寻找的世间难得的真情人。
夜莺决意帮他实现愿望,周边的小壁虎、蝴蝶,金盏花都在笑男生的愚钝,她却毫不犹豫地开始行动。
“她张开棕色的双翼,穿过那如同影子一般的树林,如同影子一般地飞出花园。”
她不知疲倦四处搜寻,先后找到了白玫瑰树和黄玫瑰树,但都不对,必须要红玫瑰才行,兜兜转转,夜莺来到青年学生家的窗下,原来那里就有一株红玫瑰树。
她再次叫道:“请给我一朵鲜红玫瑰,我为你唱最甜美的歌!”
玫瑰树摇头,因为严冬已经冰冻了他的血脉,今年都无法再开放。
唯有夜莺让树上的尖刺插入心脏,用心血灌溉,并在月色中彻夜吟唱,才能换来一朵红玫瑰的盛放。
夜莺叹道:“拿死来买一朵红玫瑰,代价真不小,谁的生命不是宝贵的?……然而,爱比生命更宝贵。一只鸟的心又怎能和人的心比?”
她振翅飞到树林中泪珠未干的学生身边,告诉他这一好消息。“我向你所求的酬报,仅是要你做一个真正的情人,因为哲理虽智,爱比它更慧;权力虽雄,爱比它更伟。”
然而,学生听不懂夜莺的倾诉,反而喃喃自语,嘲讽鸟儿都是空有姿态,没有感情,更不会为人牺牲。
夜莺没有听到,她为橡树唱完最后一首歌后,旋即赶去履行自己的承诺。
那玫瑰树连声催迫:“靠紧那刺,小夜莺!不然,玫瑰还没开成,晓光就要闯来了!”
她胸口深深抵着那根刺,口吐如兰芬芳,清音婉转悦耳,在万木不发的阴冷冬天,耗尽了心头血,歌颂稚男幼女心胸里爱意的萌动、成年男子与女子性灵里烈情的诞生和因死而完成的挚爱及冢中不朽的炽恋。
红同烈火、赤如绛玉的玫瑰终于制成,夜莺却倒在乱草里死去,那刺还插在她心头。
翌日,青年学生开窗看到了树上的红玫瑰,惊喜万分,忙折下跑去献给教授女儿。
“你可以将它插在你的胸前,我们同舞的时候,这花便能告诉你,我怎样地爱你。”
岂料,那女郎只皱着眉头嫌弃:“我怕这花不能配上我的衣裳,而且大臣的侄子送我许多珠宝首饰,人人都知道珠宝比花草贵重得多。”
学生听罢,愤怒地将玫瑰掷到街中,一个车轮撵过,夜莺的心血就这样被无情践踏成泥。
她誓死认定的这位世间稀有的真情人,只受了点挫折,便立马摈弃了“飘渺虚无”的爱情,转头扎进了哲学和玄学的书海。
此童话由英国唯美主义天才作家王尔德创作,首版于1888年,以唯美语言交织悲剧内核,通过奇幻意象探讨人性与牺牲。
1923年,经19岁的林徽因翻译发表,温婉恬静的风格为人称道。
自古以来,不沾一丝利害关系的真爱便是稀世珍宝,可遇不可求。
夜莺对爱的执着感人至深,甘心乐意为爱奉献一切。
只是“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她和青年学生的追求迥然不同,生命换得的红玫瑰被弃如敝履,真爱也被嘲弄为无实用的东西。
“我的爱如同一声宇宙里的叹息,若你视而不见,也就荡然无存。”
王尔德笔下的故事惯常凄美虐心,带着残忍的血腥。但他恃才放旷的外表下,有一颗至纯至善的童心,“真正美的东西都是让人忧伤的”。
半生为爱痴狂,遇人不淑,从神坛跌落,依旧浪漫纯粹不改,九死而不悔。
孙宜学教授将王尔德比作烈焰中炫羽的孔雀,华美、热烈而悲情。
王尔德曾说:“The heart was made to be broken.” “心,就是用来碎的。”
永远为世上的真善美落泪。
这条追寻的路上从不孤单。
本文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即“公子世无双456”(姜丹)原创,如若喜欢,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_^)。欢迎点赞、收藏、评论指教、转发和分享。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