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我们从一些企业发布会获悉,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发生。这些发布会,不怎么聊产品,也不谈技术,而是大谈特谈创业的艰难,讲什么365天24小时,就为了把一个手机边框的圆角做得更好看。唯独就不说它的产品有什么硬核科技,有什么别人没有的竞争力。但转过头,却又开始点评起了特斯拉、苹果这些行业领头羊,说他们这儿不行,那儿有缺陷。甚至还要改个名字,在品牌上搞对标。
现象方面,这种“情怀式”发布会,似乎成了一种新潮流。此前,大家开发布会都是直接上干货,参数、性能、跑分,一项一项往外甩。现在不一样了,创始人的心路历程成了重点。他们会告诉你,为了一个不那么重要的细节,团队熬了多少个通宵,付出了多少心血。听起来很感人,但仔细一想,核心的产品力,好像没说多少。
此外,对标领先者也成了一个固定环节。他们会把自家的产品和特斯拉、苹果放在一起比,但比的不是核心技术,比如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芯片这些硬骨头。他们比的是一些相对边缘的体验,或者直接指出对方的“不足”,来反衬自己的“思考”。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想借别人的光,抬高自己的身价。
原因分析方面,企业这么做,恐怕是有他们的考量。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知道自家产品力,在核心技术上确实比不过特斯拉和苹果。既然硬碰硬不行,那就换个赛道。用情怀故事来包装,试图唤醒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进而为产品买单。这个套路,好像已经被不少企业当成了救命稻草。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这些谈情怀的企业家,很多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一穷二白的创业者了。他们的企业,不少都进了全球500强,实力非常雄厚。拥有这么强的实力,为什么不多投入一点搞研发呢?你看人家一些规模小得多的企业,都能搞出自己的独特技术,为中国创新添砖加瓦。他们这些巨头,反而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市场表现方面,我们来看看消费者的真实反应。很明显,现在的消费者不好糊弄了。他们不怎么为情怀买账。从数据上就能看出来,今年618大促,iPhone16系列直接占据了热销榜前三。在20万以上的汽车市场,特斯拉的Model Y,也是牢牢占据着第一名的位置。
这说明什么?说明如今的消费者更务实了。他们会认真看产品本身值不值得买,而不是听了几个感人的故事就冲动消费。情怀或许能感动人一时,但真金白银花出去,大家还是要看实打实的体验和技术。
此前,一些国产手机也尝试过硬刚。他们宣称自己的性能超过iPhone,拍照技术领先。但经过这么多年,大家都看清了。iOS系统和苹果A系列处理器的结合,流畅度和生态体验确实太优秀。很多网红和数码博主,最后还是用回了iPhone来拍摄,这就是最好的证明。眼看着评测软件跑分也证明不了优势了,价格却一步步提到和苹果差不多的水平,甚至还在悄悄减配。以前标配的双喇叭、X轴线性马达、高品质屏幕,现在很多机型都没了。产品上不好说了,也难怪只能开始贩卖情怀了。
回顾对比方面,想想他们当年还是少年时,那是多么的朝气蓬勃。那时候,他们立志要为国内消费者制造物美价廉的好产品。手机性能要媲美苹果,价格却只有苹果的三分之一。那样的企业,是真正让国内消费者感到振奋和自豪的。
在汽车行业也一样。有几家实力强大的自主品牌,他们能给消费者带来售价6万以下的车型,但品质和配置都相当诱人。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支持,也推动他们成功跻身全球汽车企业的前十名。
相比之下,这些贩卖情怀的企业,就显得有点尴尬。他们的汽车,售价比特斯拉还要贵,但拿不出比特斯拉更强的技术。无论是自动驾驶、三电系统还是品牌价值,都还差着一截。这种情况下,凭什么让消费者放弃更好的选择,来为你所谓的情怀买单呢?也难怪他们的销量,只有那两家赢得消费者真心支持的车企的几分之一。
总结建议方面,我们觉得,这些企业家还是应该把心思放回到研发和产品上。国内消费者已经支持了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地步。这个时候,更应该是他们拿出好产品、用实在的价格来回馈消费者的时候。情怀这东西,可以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讲,或许能激励一下团队士气。但拿到市场上对消费者讲,就没那么管用了。毕竟,技术才是硬通货,产品力才是王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