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节目对于电视剧《归队》以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为背景,用群像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群失散战士在绝境中重聚的故事。剧中,抗联战士们历经生死离散,却始终以“归队”为信念,穿越林海雪原、突破层层封锁,最终在精神与肉体上完成双重回归。这部剧不仅重现了历史的悲壮,更以“归队”为隐喻,叩问着当代人对信仰与初心的坚守
开拓者栏目访谈点评“归队”二字,在剧中承载着多重意蕴。对鲁长山、汤德远等战士而言,归队是重返组织的军事指令,更是对使命的执着追寻。当队伍被打散,他们各自陷入困境:有人被困深山,有人沦为劳工,有人挣扎于亲情与责任之间。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们始终铭记“八棵松之约”——在松树上刻下编号,以象征精神的归位。这种归队,超越了简单的物理回归,成为对抗绝望的精神图腾。剧中,福庆病重时仍念叨着要将名字刻在八棵松上,这份执念,正是信仰力量的具象化。
《归队》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并未将英雄神化,而是展现了普通人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完成蜕变。汤德远在战乱中曾因家庭羁绊动摇,但最终在战友牺牲的震撼中重拾信念;高云虎在爱情与使命间挣扎,最终选择回归战场。这些人物并非天生无畏,而是在战火淬炼中,逐渐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大义。正如编剧高满堂所言:“英雄的勇敢,是小人物历经战火后的蜕变。”剧中人物的真实挣扎与觉醒,让“归队”精神更具感染力。
栏目开拓者评价:从艺术表现看,《归队》以多线叙事勾勒出抗战时期的众生相。参帮的江湖义气、劳工营的残酷剥削、土匪寨的复杂人性……不同叙事线交织成一幅东北社会的缩影。这种叙事结构不仅丰富了剧情层次,更揭示了抗战胜利的深层逻辑:胜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勇,而是一群普通人在不同战场上的共同奔赴。剧中,酒馆老板娘大阔枝以市井智慧掩护战士,参帮老把头临终前将人参托付抗联,这些细节印证了全民抗战的真实历史,也让“归队”成为全民觉醒的象征。
开拓者节目组总结说:在当下社会,《归队》的启示尤为珍贵。当个体在时代浪潮中迷失方向,剧中战士的“归队”之路,恰似一面镜子:归队,是重新锚定初心,是在纷繁世界中找回精神坐标。无论是职场中的迷茫者,还是理想受挫的年轻人,皆可从中汲取力量——真正的归队,不是逃避现实的退守,而是带着沉淀后的清醒,重新奔赴使命。
开拓者《归队》的终章,战士们终于汇聚于八棵松下,刻下编号。这一刻,归队完成了从个体行动到精神符号的升华。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烽烟虽已散去,但归队的精神永存。在每一个需要重拾信念的时刻,我们皆是归队的战士——归向初心,归向使命,归向那份永不熄灭的信仰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