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演员可以5年不出戏,人生需要适时放下角色执念

最近电视剧《繁花》里的爷叔5年还没走出戏的消息登上热搜,一时间大家都在劝老爷子保重身体,及时放下剧里扮演的那种悲壮宿命感

最近电视剧《繁花》里的爷叔5年还没走出戏的消息登上热搜,一时间大家都在劝老爷子保重身体,及时放下剧里扮演的那种悲壮宿命感的角色身份。

演员热爱事业是好事,但如果一直放不下心中的执念,就像笼中鸟,即使脱离了物理上的牢笼,依旧被困于心理的角色枷锁之中,堕入因果轮回。

对于普通人来说,个人身上背负的角色比演员还多的多: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打工人、消费者、服务者、领导、朋友、守法公民这些是基础角色,人在各行各业里还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而演绎特殊的身份。正如那句经典台词“人生如戏,没有彩排和NG,每一刻都需要我们全力以赴。”

可以想象,一个人的一天需要切换多少种角色,有时“串台”了,把子女撒娇的性格带到工作里来;有时把工作中因为工作受的委屈发泄给家人,就属于是忘了“出戏”,没有及时进入当下场景的角色之中了。

有的人以不变应万变,以一种人物性格演绎几乎所有生活中的身份角色。霸气的、老实的、温柔的、严肃的等等,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他/她在某些角色中成功而在某些角色中与角色本身所要求的一些人物基础性格不相符,导致一部分身边的人不太喜欢自己。例如一些企业家、老师、律师、医生、体制内这些职业气质相对较强的角色,往往让人陶醉于其中,在生活中也带有这些职业特有的气质和脾气。

有的人会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或者干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的人往往城府很深,他们有着较高的情商和智商,在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中往往见风使舵,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旁人看起来圆满的选择方案。但在遇到大是大非上,便会暴露本性,失了分寸。

如果说还有些人能把所有角色全部演绎的很好,那也是极难的,当然,精神分裂者除外!

按照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总结一下,普通人扮演的角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先赋角色,与生俱来的身份例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等;

第二种是自致角色,例如职业和学历角色,要通过后天学习努力获得;

第三种是规定性角色,只要身处在相应的规则规范之下就要明确遵守的,像法律公民身份、权利债务人身份这些;

第四种是开放性角色,这便是世界上每一个个体都不同的类型,也是社会环境中我们性格、气质、品德、谈吐素养、品味等综合形成的人性外化。而那些我们认为有魅力的人,往往都是能在各种角色之间游刃有余、令人惊叹的同时带有鲜明特色的。

那么,人如何脱离角色带给我们自由本性的束缚呢?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佛家、道家等等诸多大师都有厚厚的理论知识来讨论,而其中往往都会提及的一个关键词便是:放下执念!

通过各种合理的纾解方式放下角色执念,不是说不争取合理的诉求,而是不放任自己的欲望和滥情,这样很多与他人的利益情感冲突矛盾也就烟消云散。

例如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以新的人生体验冲淡心中执念的回忆与不甘。电影《心花怒放》里,黄渤饰演的男主因为对前妻的执念踏上旅途,而只有经过一路上的艰险历程才会对自己的本心放下戒备,最终达成自我和解。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始终只是个NPC,是其他人生活里的配角,无法以主角的心态去真正开启属于自己的生命叙事。其实仔细一想,这些限制不都是一个转念、一次想法的转变就能实现的吗,被驯化的笼中鸟,离自由只需一个心理上的跳脱!

当然,放下的是那些不合理的执念,有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直接导向这样的结论,即对于自己所有的身份角色,都可以在影响到自己利益时,而放下自身角色的责任。生活中其实有不少这样的人,我们需要远离这样的人!

回忆我这一生,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遇到了现在网剧能想象的各种剧情里的人和事儿,虽然说不至于是智者,但看得多了,此时再说“放下执念”,总就不会像年轻人那样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身份角色执念是把双刃剑,坚定了我们个人的真诚之心与责任,也带来了压力和心理束缚。在被压着喘不过来气时,不妨问问自己,假如二十年后的自己再面对同样的问题,是否还会像今天这样困于笼中呢?

我们都是小小鸟,想要飞,一定能飞得更高,飞上高山蓝天。

我是大超,点击关注不迷路,我们明天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