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是川剧特有的艺术表现。多少年前一部电影《变脸》,引起很大争议。赞同者说,拍电影好,能将我们国家的艺术瑰宝被更多的人知道。反对者则认为,“变脸艺术”是我们的国宝,涉及行业秘密,用电影的形式展示,有泄密的可能。
就着这股热闹,刘德华拜了川剧大师学习变脸,又被好好议论了一番。总而言之,行业机密是养在深闺还是公之于众的不同观点,争论得很厉害。那时候自媒体远不如现在发达。如果放在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喷子和键盘侠,搅动出怎样的风浪。
知道“变脸”,缘于金庸的《笑傲江湖》。小说里的青城派帮主余沧海,便是变脸的高手。变脸与善变相关联,余沧海是小说里将“小人”写在脸上的帮主。在大陆板的电视剧里,甚至将余沧海的青城派一众弟子,一律配上了草裙,不男不女。
变脸特长,有力地证明了余沧海为人和个性。他领导和教导出的弟子们,个个具有师傅的特点。作者利用余沧海善于变脸的技术,配合变脸艺术手法的运用,简直是绝妙之极。
因为电影《变脸》,川剧的变脸艺术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原本小众不为大众知晓的艺术,一下子热度颇高。那些高喊“保密”的声音,忽然听不到了。为什么?随着川菜的脚步进军到全国各地,为了吸引食客,很多川菜饭店在饭点有“变脸”节目凑趣。
为了看变脸,我们将扬州的川菜饭店扫街了一遍,最后选定一两家。被选中的饭店,味道是一方面,吃饭时有变脸表演才是重点。有时候为了满足孩子看变脸的要求,会连着去吃。
记得有一次我们的位置比较好,正中央。演员表演时,走下了舞台。我们开心得不得了。女儿离席跟着表演者后面追着走。表演结束她回来告诉我说,表演变脸的是个女的。我说不可能。感觉女的不可能有如此的动作技巧。
所谓“变脸”,无外乎这几种技巧:“抹脸:手指涂抹预存油彩(如眉头墨青),适用于局部变色。吹脸:伏地吹动粉末(如金粉、墨粉),闭眼闭气保护安全。扯脸:绸制脸谱系丝线藏于衣帽,随动作逐层扯下,可连变多张脸。”
除了上述几种,还有一种传说中的“运气变脸”:即通过气功改变脸色。这种表演,一般演员根本无法实现,现在已经失传。现在看到最多的应该是“扯脸”。这也是表演时能够转身转头就换一张脸的可能。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不是介绍或普及变脸知识。那天去扬州大剧院看木偶戏,居然看到一个“变脸”节目。木偶戏不是变戏法。扬州的杖头木偶,表演或者叫操纵木偶的人,一只手限制死了不好动,另一只手上有多多少少的线,与木偶的不同位置连接。扬州木偶在国内享有一定知名度,是非遗传承项目。
扬州杖头木偶与泉州提线木偶、漳州布袋木偶并称中国木偶三大流派。传统上以表演细腻的人物见长。“三打白骨精”、“嫦娥奔月”是扬州木偶戏的传统节目。用木偶表演变脸,可能吗?
舞台上,出现了三个帅哥。看来变脸是个力气活。三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人举着一个精致的身着传统戏服的木偶闪亮登场。木偶们做着种种诙谐有趣的动作,引发全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忽然一个身着红衣的木偶扭过身子一摇头,再度出现,已经由黄脸变成了红脸。全场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紧接着,另外两个木偶不甘示弱,跟着甩头、扭身,转过来大家看到的,都是崭新的形象。三个小伙子操纵着三个木偶你追我赶,将川剧变脸的常用脸都亮相了一遍。那掌声,一阵接着一阵,像要掀翻屋顶似的。
真的没想到,曾经被川剧专家认为应该封死在四川那片水土的变脸艺术,在扬州木偶剧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须知道,藏之名山的后果不一定能传至后世。很多非遗在今天只剩记载的重要原因,就是害怕被别人学会。没人学,再好的东西也是死东西。
让非遗活起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也许,扬州木偶能表演变脸,既是提高了表演难度,增加观赏性,也是让川剧的变脸艺术,多了生长的土壤。妥妥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