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期波兰政府关闭波白边境口岸的举动再次引发了全球关注。原本作为中欧班列的重要过境国,波兰却在承诺保障货物通行的情况下,背离信诺,采取了“关门”政策。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中国与欧洲的贸易纽带。波兰的不守信用不仅使得这一重要的贸易通道陷入停滞,也给中国的跨国物流造成了困扰。然而,中国以极快的反应速度推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这一次,不仅波兰失去了经济利益,也为全球航道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动。
波兰政府于9月12日宣布,自该日起关闭所有波白边境口岸,导致中欧班列的通行受阻。此次行动不仅影响了铁路运输,也波及到通过该地进行货运的公路通行。这一政策的实施显然与俄乌冲突及其周边安全局势密切相关,但最为关键的,是波兰政府言而无信的行为。
波兰政府曾在中国外长访问时承诺,将确保中欧班列通行无阻,甚至将这一承诺写进了中波政府间的正式文件。然而,中国外长刚离开波兰,波兰政府就立刻背离承诺,宣布关闭边境口岸,理由是“波兰公民的安全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无论如何,波兰此举无疑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令中欧班列的正常运营陷入停滞。
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通以来,一直是中国与欧洲之间重要的货物运输通道,尤其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这一班列,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可以快速运输到欧洲市场,反之,欧洲的农产品、消费品等也能够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然而,波兰的背叛给中欧班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于波兰占据了中欧班列的核心过境位置,这一政策改变导致数百列列车滞留在波兰与白俄罗斯的边境。根据最新的统计,约有300列中欧班列被迫停运,约90%的货物转运面临重大挑战。这一情形对中国与欧盟国家的贸易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且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构成了威胁。
更为棘手的是,波兰的关闭边境口岸无疑会对未来的中欧班列运营带来长期影响。波兰原本凭借其地理优势在中欧班列的运输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那么整个中欧班列的运输效率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面临更加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
然而,中国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相反,面对波兰的不守信用,中国展现了出色的应变能力。仅仅在1天后,中国宁波港便宣布将启动一条新的航线,通过北极东北航道将中国与欧洲的航程大幅缩短。这一方案的提出,无疑是对波兰这一举动的有力回应,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面对挑战时的应变能力。
这条新的航线被称为“中欧北极快航”,它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连接青岛、上海、宁波等港口与英国费利克斯托、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波兰格但斯克等欧洲主要港口。此航线的开通将航程缩短至仅18天,相比中欧班列的36天航程,效率提升了近一半。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航线将大大减少对波兰及其边境政策的依赖,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物流畅通再也不需要等待波兰政府的决定。
波兰此举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还会对其政治和外交形象带来严重影响。首先,波兰失去了通过中欧班列收取的过境费,并且在未来可能错失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特别是在中国与波兰合作密切的领域,如稀土供应、电动汽车投资、农产品出口等,波兰都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之一,其与波兰在稀土等资源领域的合作,今后可能会受到波兰政策的不稳定性影响,造成合作中断。
其次,波兰政府的这一做法将严重损害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和形象。波兰一直在努力吸引外国投资,尤其是来自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投资。然而,如此不守信用的政策行为,将使得国际投资者对波兰的稳定性产生质疑,可能导致未来的投资流入减少。
作为欧盟的一部分,波兰的对外政策往往受到欧盟内部的压力和协调。然而,波兰与中国在中欧班列问题上的冲突,可能会对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产生不利影响,波兰的行为无疑加剧了这一局势。
波兰关闭边境的举动,也可能导致全球贸易航道格局的变化。中国与俄罗斯通过开辟北方海路,逐步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全球航道中的主导地位。这条新的航道不仅为中国提供了更加高效的物流通道,还增强了中俄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