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对抗“钢军”板垣师团!看115 师如何凭简陋装备,于平型关全歼日军辎重队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甲种师团,一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1章你们知道平型关战役有多重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甲种师团,一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第1章

你们知道平型关战役有多重要吗?它爆发于“‌华北沦陷危机 + 国共合作试探期 + 民族信心濒临崩溃”‌的三重压力下,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阻滞了日军西进瓦解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步伐,巩固了国共合作基础,重塑了民族抗战信心,还开创了山地伏击战战术范例并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与敌后抗战格局奠定基础,是中国抗战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关键战役,我们首先来看看平型关战役爆发的背景:

一、军事危机,华北全面沦陷的压力‌

日军闪电攻势:‌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以“三个月灭亡中国”为目标,20天内攻占北平、天津。

兵分三路南下‌,东路沿津浦线攻山东;中路沿平汉线取河北;西路(主力)由板垣征四郎率第5师团直扑山西,此地扼守西北咽喉,日军企图夺取山西后西进陕甘,瓦解中国抗战大后方。

山西防线的溃败:‌

阎锡山晋绥军在天镇、大同接连失利,9月13日大同失守,日军沿同蒲铁路南下逼近太原。国军在平型关—雁门关—茹越口的长城防线成为保卫山西的最后屏障。

二、政治背景,国共合作的关键实践‌

‌红军改编与出征‌:

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确定“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方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120、129师)。

9月初,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东渡黄河,奉命驰援山西战场,归属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指挥。

‌战役协作的复杂性:‌

阎锡山计划在平型关-团城口一线布防,以晋绥军正面阻击日军,要求八路军侧翼配合。

‌国共在信任上相互试探‌,此前十年内战积怨未消,此役成为检验合作诚意的“试金石”。

这里我们提到了红军主力改编成八路军,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随即对中共领导的红军进行改编,国民党起初仅允编‌3个团‌(约5000人),经周恩来谈判增至‌3个师6个旅12个团‌(总兵力约4.5万)。原红一方面军+陕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兵力规模1.55万人(含343旅、344旅及独立团),装备步枪4,000余支,轻机枪100余挺,重机枪35挺,迫击炮24门(弹药基数仅30发/枪);原红二方面军+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总兵力1.4万人(358旅、359旅及教导团),装备步枪仅5,000支,重火力较弱;原红四方面军+西路军余部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总兵力1.3万人(385旅、386旅及直属队),近战经验丰富,擅长山地游击。整个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

三、社会心理,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

‌“日军不可战胜”的恐慌:‌

淞沪会战国军伤亡惨重,华北多地守军一触即溃,民众悲观情绪蔓延。

日本媒体大肆鼓吹“板垣师团钢军神话”,该部为甲种师团,参与过九一八事变。甲种师团也就是日军的常备师团。采用四单位制,下辖两个旅团(每旅团含两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包括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设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装备八挺重机枪),以及炮兵、骑兵、工兵等支援单位,总兵力约2.3万—2.5万人‌。装备完整炮兵联队(36—48门山炮或野炮)和重机枪(约288挺),战斗力最强‌。

‌对八路军实力的质疑:‌

国民政府内部认为八路军“装备简陋,难当大任”,仅分配辅助作战任务。毛主席曾电令林彪师长,“此战必须打好,打出红军改编后的军威!”

第2章

接下来我们来看平型关战役详细进程:

平型关战役的核心是八路军第 115 师依托平型关峡谷地形,对日军辎重部队实施的 “围点打援 + 近战歼敌” 式伏击战。战役从 1937 年 9 月 24 日夜的隐蔽部署,到 25 日午后的战场清扫,全程围绕 “地形利用、兵力封锁、关键争夺” 展开,以下从双方部署、战前准备、拼杀过程、伤亡情况四个维度展开详细梳理。

一、双方战斗部队与指挥员部署

平型关战役并非八路军与日军主力师团的全面对抗,而是 115 师针对日军 “后勤生命线” 的精准打击,日军投入的是第 5 师团(板垣师团)的辎重与后卫部队,115 师则集中主力旅团形成 “口袋阵”。115师这边总指挥是林彪(师长),副总指挥是聂荣臻(副师长),前线指挥陈光(343 旅旅长)和徐海东(344 旅旅长),参战总兵力约 1.2 万人(投入 343 旅全旅、344 旅主力),装备以轻武器为主(步枪 4000 余支、重机枪 35 挺、迫击炮 24 门),利用山地近战与游击战术,作战任务是 “伏击日军辎重队,切断其补给线”。而日军的参战部队为第 5 师团第 21 旅团(三浦旅团)辎重部队 + 后卫步兵联队一部,前线指挥官是三浦敏事(少将,第 21 旅团长),现场指挥是桥本顺正(中佐,辎重部队队长),兵力约 1000-1200 人(含辎重兵、步兵、工兵),配备重机枪 12-15 挺、山炮 2 门,携带大量粮食、弹药、被服(由 100 余辆汽车、200 余辆马车运输),任务是 “为前线日军输送补给,保障同蒲铁路南下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日军第 5 师团虽为甲种师团(总兵力 2.3-2.5 万人),但此次参战部队非一线作战联队,辎重部队机动性差、防护薄弱,且因峡谷地形无法展开重火力(如炮兵联队无法跟进),为 115 师伏击创造了条件。

二、战前伏击准备:地形勘察与兵力隐蔽

林彪、聂荣臻在战前曾多次勘察平型关地形,最终选定平型关东北 5 公里的 “乔沟” 峡谷作为伏击点,该峡谷长约 4 公里,宽仅 10-20 米,两侧是悬崖峭壁,谷底只有一条土路(日军必经的补给通道),一旦堵住首尾,敌人便成 “瓮中之鳖”。

兵力布防上构建 “口袋阵”:

正面堵击,343 旅第 685 团(团长杨得志)部署在峡谷东段入口(关沟至东河南镇),负责切断日军 “进路”,防止敌人突围向东逃窜。

核心突击,343 旅第 686 团(团长李天佑)部署在峡谷中段(老爷庙至蔡家峪),这里是日军辎重队的必经核心区域,任务是 “中间开花”,用机枪、迫击炮压制敌人,同时争夺峡谷制高点 —— 老爷庙;

侧翼包抄,344 旅第 687 团(团长张绍东)部署在峡谷西段出口(小寨至韩家湾),负责封锁日军 “退路”,同时阻击可能从灵丘方向来的日军援军;

预备队,344 旅剩余部队(约 1 个营)部署在平型关东南的东长城村,随时支援主战场。

隐蔽与等待,冒雨行军的关键准备:

1937 年 9 月 24 日夜,平型关地区突降暴雨,气温骤降,115 师官兵穿着单衣、踩着泥泞,在夜色中向伏击阵地隐蔽机动,避免暴露,部队全程关闭手电筒,甚至用毛巾包裹马蹄,最终在 25 日凌晨 4 点前全部进入阵地,此时距日军进入伏击圈仅剩 2 小时。

三、战斗进程:6 小时峡谷拼杀与老爷庙争夺战

1937 年 9 月 25 日清晨 6 时许,日军辎重部队沿乔沟土路进入伏击圈 —— 先头是 10 余辆汽车,中间是 200 余辆马车(载满弹药、粮食),尾部是 1 个步兵中队(约 180 人),队伍绵延近 2 公里,因雨天路滑,行进速度缓慢。

1. 首轮打击:10 分钟打乱日军阵型

6 时 15 分,林彪下令发射信号弹,343 旅 686 团的迫击炮首先开火,直接命中日军先头汽车 ,汽车瞬间起火爆炸,堵住了峡谷入口;同时,685 团、687 团的机枪手集中火力射击日军尾部步兵和马车夫,谷底顿时陷入混乱:汽车相撞、马车倾覆,日军士兵纷纷跳车寻找掩护,但峡谷两侧无任何遮挡,成了活靶子。

首轮打击持续 10 分钟,日军伤亡约 200 人,辎重队彻底失去建制,只能依托汽车、马车构筑临时工事,用重机枪向两侧悬崖扫射,但因视线受阻(晨雾 + 硝烟),无法锁定八路军阵地。

2. 核心争夺:老爷庙制高点的白刃战

评论列表

大中消息
大中消息 2
2025-09-19 16:39
唯一可惜的是101戴日本钢盔帽骑日本大马被国军当成小鬼子给击伤了,造成了后期极大的身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