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车企玩流量玩上“中老年艺人”,性价比贼爽

"当高圆圆身着优雅套装与腾势N9同款诠释“科技豪华”,当任贤齐为吉利银河A7站台,当古天乐成为奇瑞风云A9L的第一位车主

"

当高圆圆身着优雅套装与腾势N9同款诠释“科技豪华”,当任贤齐为吉利银河A7站台,当古天乐成为奇瑞风云A9L的第一位车主,当陆毅夫妇在银河M9发布会上诠释婚姻真谛,当王心凌在马自达舞台上唱跳,当张柏芝为吉利星愿唱《心语心愿》……

"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曾经被新势力品牌“摒弃”的明星代言营销模式,正被车企重新拾起。而且这些明星多数已经步入中年甚至老年,如今却成为“前沿科技”与“年轻化”的新能源汽车代言人。

中年艺人纷纷下场代言新能源汽车,这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汽车行业在激烈竞争格局中,一次必然的选择。背后反映的是,流量红利的枯竭、权衡利弊的选择、以及对中年消费群体的精准财富收割。

流量枯竭,重拾广告时代玩法

事实上,请代言人是过去传统燃油车企的常见的营销玩法。曾经合资品牌的汽车经理人更多在幕后工作,不方便出面,往往会请明星艺人做代言,同时也通过明星艺人的形象反映品牌的调性。

但随着新势力品牌的到来,以理想、蔚来、小鹏等品牌为代表的企业家IP逐渐开始火热。车企高管逐渐走上台前来宣传产品,这一趋势被余承东和雷军彻底放大。这些汽车经理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能更精准的吸引一群粉丝。

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明星代言车企的营销模式就逐渐被放弃了,而是依靠创始人IP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社区运营的线上方式轻松收割用户。

然而短短几年,车企们又集体回归请明星代言的老路,这背后更多是对流量枯竭以及企业家IP光环暗淡的无奈妥协。

一方面,线上获客成本正以惊人速度攀升。无论是短视频平台的信息流投放,还是垂类媒体的线索购买,有效转化单价早已突破四位数。另一方面,“私域流量”、“社群运营”早已被过度开采,平台短视频泛滥,内容同质化严重;还有动辄数万观看的直播间,最终转化率寥寥无几。

渐渐的车企们发现,所谓的数字化营销,不过是将巨额广告费从电视台转移到平台巨头,而转化效率却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在零和博弈的竞争环境中,车企们也发现,光靠创始人IP的号召力,不足以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想要受到更多用户选择,就要破圈。于是重拾广告时代的玩法:请明星代言是最容易、也是短时间内获得流量和关注度最快的方式。

性价比高,中年艺人是门“好生意”

但大多数车企为何不请当下的顶流,而是请像古天乐、任贤齐、高圆圆、陆毅、王心凌、张柏芝这样一些步入中年的艺人呢?还是离不开性价比。

与动辄数千万代言费且风险极高的当红流量明星相比,古天乐、任贤齐等艺人的报价堪称“良心”。他们的职业生涯已进入稳定期,负面新闻少,形象正面且固定,合作风险低。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要价远低于一场大型发布会的开销,甚至可能比头部网红一场直播的坑位费还便宜。和明星合作最浅的是“明星车主”,品牌只需要花费60万~80万,随着合作深度的增加,有“首席体验馆”、“推荐馆”、“代言人”等多种不同的title,费用也会逐渐增加。

显然,对车企而言,这是一笔精明的账。用相对更低的成本,购买其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国民认知度,是一桩高投资回报率的买卖。更重要的是,这些明星的粉丝群体虽不似年轻人那般在社交媒体上喧嚣,但相比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手中有更多的资金去购买一辆汽车。

这些中年艺人的粉丝大多数是当下30-50岁的人群,他们大多有房产、有家庭积蓄,面对15-30万元的购车预算,决策压力远小于存款单薄的年轻人。一辆车的开销,对他们而言是“可支配收入”,而非需要“掏空六个钱包”的巨额投资。

另外,对于这样30-50岁的人群来说,家庭用车是刚需: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他们换购或增购车辆的需求真实而迫切。如今越做越大的新能源车,也正契合这群人家庭用户用车的需求。

你看,车企们多么“精明”,花小钱办大事,用更低的成本,来精准收割中年用户人群。那效果如何呢?

回归营销本质,产品依旧为王

不可否认,请中年明星代言,可以短暂地为品牌带来巨大的曝光量。“高圆圆代言腾势N9”词条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近6400万;刘亦菲与智界当晚直播有800万人观看,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0亿。而且,这些明星形象也能增加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

选择这种营销有其现实合理性,但车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明星代言只是"引子",真正能留住用户的,仍是三电技术、续航能力、服务体系等核心产品竞争力。智界曾借刘亦菲代言获得8万大定,但后续销量出现下滑;腾势、凯迪拉克等品牌即便有明星加持,市场表现仍未达预期。

归根结底,汽车不是不是电子产品,也不是快销品,它是交通工具,它的底色必须,也只能是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消费者尤其是更加理性的中年消费者或许会为一时的情怀驻足,但最终为之买单的,必定是产品力本身。

当然,我们并不能一概否认明星代言的作用。不论创始人IP代言也好,还是明星代言也罢,这只是品牌扩大知名度的手段之一。

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短期声量转化为长期的品牌资产。如果能够将明星流量、品牌故事与过硬产品力完美结合,或许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多消费者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