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天”要塌了?近期,全国多地体制内单位开始收紧对留学生的招聘门槛,甚至直接拒绝留学生报考,这一变化引发广泛关注。比如广东省发布的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一口气将哈佛、斯坦福、芝加哥、剑桥、牛津等在内的近60所海外名校排除在外;山东省2025年度选拔录用选调生公告,则直接删除了“面向国外高校、海外高校毕业生”的表述;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公告显示,定向选调不再招收留学生,优培计划还新增附加要求——留学生的本科必须就读于限定的国内高校。类似调整还出现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多个省份。这意味着,留学生的“含金量”在国内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国内文凭与国外文凭的价值,终于开始呈现两极反转。那么,为何体制内单位会开始拒绝留学生?结合现有信息,主流观点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防范间谍风险。并非说所有留学生都是间谍,而是留学生群体中出现间谍的比例相对高于其他群体——留学生在国外更容易被境外势力盯上并接触,对方再通过丰厚利益诱惑、文化洗脑等手段渗透。国家安全部曾公布一起重大间谍案件:郝某本是天资聪慧的留学生,却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极其隐蔽的渗透手段下,沦为潜伏在我国核心要害部位的间谍。
谁能想到,某国大使馆的签证官竟也是境外间谍情报人员?郝某正是在该国大使馆办理签证时被对方盯上。这位化名“T”的情报人员,对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极具欺骗性。他并未一开始就策反郝某,而是花了数月时间,通过请客吃饭、邀请旅游、赠送礼品、提供兼职等方式与郝某混熟,之后才亮明身份策反。被策反后,学成归国的郝某按外方要求,设法应聘进入我国中央某部直属研究所,成为重点涉密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工作期间,他多次与外国间谍人员秘密接头,将搜集到的情报提供给外方,同时收取间谍经费。在境外间谍机关指挥下,一心想获取更多情报的郝某还被借调到中央某部,负责一项重要涉密工程。“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最终郝某因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董明珠曾公开表示:“格力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她认为“海归派里可能有间谍,分不清谁是谁不是”。暂不讨论她说法的对错,但从这件事能看出,不仅国家机关,部分技术型企业也开始对留学生拒之门外。
第二,“水硕博”现象愈发严重。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哈佛女孩演讲”事件,让大众对所谓的国际名校开始皱眉——不少人听完演讲后满脸无奈,直言“所谓的哈佛,就这水平?”越来越多人认为,她能考上哈佛,本质是母亲“运营”的结果。有网友讨论,她能拿到推荐信等关键材料,靠的其实是信息差和“特殊能力”。毕竟至今,99%的人都不知道如何申请哈佛,更别说申请时需要“刷材料”了。更值得关注的是,“水硕博”在部分国家甚至发展成了产业链。据国内不少海外留学项目机构宣传,东南亚、东亚部分国家的留学项目中,不少高校无需考试,只要花钱申请就能入读。随着“水硕博”现象泛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审查”的公告也越来越密集。
第三,人才供需错配。当前国家大战略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才,而且是有真才实学的那种。但受国家间竞争影响,不少国际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对中国留学生关闭大门,因此留学生在海外选择的专业多为金融、管理、会计、哲学等文科类。比如2022年,从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归来的23名博士,清一色都是哲学专业。如今,我国已发展到历史关键转折点,正面临美西方集体打压,中美产业之争进入关键阶段——无论是芯片、5G、人工智能、电动汽车、航空航天、机器人,还是高端游戏领域,我们都在与美西方“硬碰硬”,这些领域都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才。并非说我们不发展文科,而是当下理工科更为紧要。我们现在要卯足劲“高筑墙、广积粮”,一举赶超美西方,成为世界科技超级强国,彻底摆脱被“卡脖子”的困境。因此,国内多所大学开始大量裁撤文科专业、新增理工科专业:四川大学一口气撤销了音乐、表演、保险、广播电视、公共事业等多个文科专业;西北大学撤销了汉语言、财政学、广告学等文科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撤销了英语、考古、传播学等文科专业。过去一年,全国高校被撤销的专业达1670个,是2014年的25倍,创下历史最大规模,其中文科专业是“重灾区”。与此同时,理工科专业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人工智能专业——过去6年,其专业点数暴涨15倍,位列第一;其次是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数字经济、机器人工程等专业。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第一工业国”地位确立,在国内名校攻读这些理工科专业,能学到的知识更多、含金量也更高。
过去我国缺乏技术,即便知道部分留学生可能留在国外不回国,也不得不送他们出去学习;如今国内有了“好东西、真技术”,留学生的含金量自然随之下降。综合来看,正是间谍风险、“水硕博”泛滥、供需错配等因素,让留学生在国内不再那么“吃香”。有人感慨:十几年前留学,回国动辄年薪百万、轻松当高管;如今留学,若读的是“水项目”,反而可能给自己“添暗底”。真是风水轮流转!此事也引发网友热议,观点分化明显:有网友表示“理解体制内的考量,国家安全和人才质量都得抓,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盲目认海外文凭”;也有网友认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公平,很多优质留学生是真有能力的,应该有更精准的筛选机制”;还有网友建议“与其一刀切拒绝,不如完善海外学历认证体系,同时拓宽理工科留学生的归国发展通道,让真正的人才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