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信息,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到24.32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2%。
这意味着,在短短的八天里,平均每天有接近全国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人们在跨区域流动。
假期前半程就已经展现出强劲的出行活力,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约12.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7%。
02 自驾主导,高速变停车场在这个超级黄金周,公路出行仍占主导地位,其中自驾出行比例高达八成,成为公众出行首选。
交通运输部预测,8天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次,而实际数字甚至超过了这一预测。
惊人的车流量使得高速公路网络承受了巨大压力。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突破6200万辆,较平日增长150%。
"导航全红!本想提前两天错峰,结果高速上全是'机灵鬼'。"一位被堵在G40沪陕高速上海段的车主无奈地表示。这种"错峰变聚峰"的现象,让不少自驾旅客的聪明计划落了空。
除了公路,铁路和民航也同样繁忙。假期前半程,累计铁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分别预计7878万人次、681万人次和96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5.3%、11.7%和5%。
国家铁路局预计"双节"期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人数将超过2.1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民航局预测,假期全民航市场的旅客运输量将达到1920万人次,同比增长3.6%,同样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从区域分布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成都、西安等热门旅游城市仍是公众假期出行首选。
日均出行人数超过500万的城市达到4个,分别是广州、成都、北京、深圳。
在广东,假期前四天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1516.8万人次,同比增长4.9%。文旅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成为这个假期的一大亮点。
庞大的出行数据背后,不乏出行的痛苦与无奈。一位福建男子提前请假半天出发,原计划9小时抵达老家,却因高速拥堵耗时21小时仍未到达。
他在服务区接受采访时苦笑道:"已老实,下次必须坐高铁。"
新能源车充电排队超3小时的痛点更让自驾族苦不堪言。这些现实困境,也引发了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重新思考。
从"千军万马挤高速"到"高铁穿梭如织",出行方式的选择映射着社会发展的变迁。
当个体经历转化为集体经验,我们更需思考如何通过科技手段优化出行体验,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平衡交通压力。
假期结束后,朋友圈里最热门的照片不再是风景照,而是一张张堵在高速上的汽车长龙。有人戏称,今年国庆最火的"景点"是高速公路停车场。
这场24亿人次的集体迁徙,不仅是一次交通系统的压力测试,更是中国经济韧性的生动注脚。从高速车流到跨境航班,这场流动的盛宴正在书写一个清晰的答案:中国经济的活力就藏在每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