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张国荣最后一通电话里,他一直在说同一句话…

我没有病。”2003年4月1号下午,张国荣握着电话,语气急切,几乎像在恳求。电话那头,是向来仗义、有话直说的向太陈岚。他

我没有病。”

2003年4月1号下午,张国荣握着电话,语气急切,几乎像在恳求。电话那头,是向来仗义、有话直说的向太陈岚。他说,想请她帮忙安排一场记者会,他有些事,必须亲自澄清。

那天傍晚6点41分,他从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二十四楼一跃而下。从此,所有的解释、挣扎与痛苦,都停在了那个黄昏。

最近,向太在直播间再度提起这段往事。她说,22年,她始终没能放下。她甚至觉得,张国荣的离开,“可能根本不是因为抑郁症”。

那天下午的电话里,他向向太反复强调自己“没有抑郁,没有撞邪,没有乱想”。他说他只是“需要说出来,需要告诉大家我真的没事”。可他的语气,分明是带着颤的。

向太劝他放松点儿,别想太多。她没料到,这一通电话,竟成了他最后的声音。更让她难以释怀的是——她忍不住想,如果当时自己没挂电话,如果他再多说一句,如果他答应了见面…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她记忆中的张国荣,是那个连登台前一根头发没梳好都要返工重来的人。是那个对作品挑剔、对朋友温暖、对世界体面的人。她怎么都无法相信,这样的人,会选择如此决绝的方式离开。

她想起02年拍《异度空间》的时候,张国荣一度情绪非常低落,甚至偶尔恍惚。她不是迷信的人,但那一刻,她忍不住往“那个方向”想——是不是拍戏时招惹了什么?是不是心里压了看不见的东西?

她悄悄找人问了做法事的事,但最终没能落实。一方面唐先生不信这些,另一方面,她也不想让他觉得大家“把他当怪人”。这份迟疑,成了她心里一根拔不掉的刺。

可几乎同一时间,他身边最亲的几个人,却说着不一样的真相。

他的大姐张绿萍,本身就是医学出身,这些年来每一次开口,都清晰冷静:“Leslie患的是生理性抑郁症,是大脑内部化学物质分泌失衡,必须正规治疗、坚持服药。”

唐鹤德则在事发后次日凌晨,面对媒体红着眼眶坦白:“你们别猜了,他这一年都很辛苦……是抑郁症。”

经纪人陈淑芬也后来回忆,他那段时间状态非常差:《偷心》的剧本反复修改,投资人突然出事,项目搁浅;媒体日夜跟踪,把他感情生活写成连载小说;他甚至问她:“我是不是不够好?为什么所有人都在看我犯错?”

就连熟悉他的导演也说过,张国荣是把所有事都默默压在心里的人。他追求完美,所以不肯轻易示弱;他体贴他人,所以不愿被人担心。

那种“我没事”的坚持,或许不是否认,而是他最后的骄傲。

如今回头看,那通打给向太的电话,也许不是“澄清”,而是他发出的最后一次求救。只是那个时候,没有人听得懂。

而向太22年都没放下的自责与猜测,与其说是一个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舍不得——她舍不得接受,那个温柔明亮的人,原来早在坠落之前,就已经在黑暗里挣扎了那么久。

我们总是试图为悲剧找一个“原因”,仿佛理解了为什么,就可以稍微不那么痛。可人心的复杂,远远超过任何一种解释。

二十二年来,很多人讨论他、分析他、怀念他,也有人,只是反复看着他的电影、听着他的歌,记住他眼里有光的样子,记住他留给世界的美。

若他还在,今年68岁了。他应该仍然优雅、敏感、温柔,偶尔调皮。他应该仍然相信爱、给予爱、被爱包围。

而记得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或许不是一再追问“为什么离开”,而是认真记住他曾经怎样地“来过”。